TOP

腰椎管狭窄症:身体里的“交通堵塞”大揭秘

2024-04-26 00: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除外导致椎管狭窄的独立临床疾病以外的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的任何形式的狭窄,并引发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的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腰椎退变、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韧带肥厚和骨刺等。

二、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具体表现如下:

1. 腰痛:腰椎管狭窄常因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等原因导致,这些病变可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引起腰痛。

2. 下肢疼痛麻木:腰椎管狭窄会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传导受阻,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和麻木的范围可能会逐渐扩大。

3. 间歇性跛行:由于下肢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受到腰椎管狭窄的影响,会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迫使患者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又可以继续行走,如此反复,称为间歇性跛行。

4. 其他症状:严重情况下,腰椎管狭窄还可能导致下肢肌力下降、肌肉无力、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和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三、原因
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先天性发育异常: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如果腰椎先天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椎弓根、前后颈等较短的情况,腰椎管内的韧带也可能出现增生或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2. 外伤:高空跌落或车祸等外伤可能导致一个或多个椎骨脱位或骨折,造成椎管内容积减小,从而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3. 韧带肥厚:椎管内的韧带可能会随着脊柱的退行性变化,出现钙化、增厚等,增厚的韧带凸入椎管后,会造成腰椎管狭窄症。

4. 骨刺:骨刺长在椎管内可能会压迫脊髓和神经,脊柱的退行性病变也可能引起骨刺,从而造成腰椎管狭窄症。

5. 腰椎滑脱:腰椎相邻两椎体发生相对滑脱,方向可能是向前、向后或侧方,椎体发生滑移后,可能会继发腰椎管狭窄症。

四、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1. 症状:表现为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性功能减退等。

2. 体征: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以及腰部过伸后伸试验阳性,出现腰痛、腿麻无力。

3.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椎管狭窄。影像显示腰椎小关节内聚、骨质增生、椎体边缘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等。

五、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 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和炎症反应。腰痛宁胶囊、祖师麻片等中药也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物理疗法:包括热敷、电刺激、牵引等方法,旨在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血液循环。拔罐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3)休息和锻炼: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加强腰部和腹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腰椎的稳定性。

2. 手术治疗:
(1)椎间孔扩大术: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神经根性痛者,通过切开脊柱旁软组织暴露病变部位,在直视下扩大狭窄的椎间孔。

(2)椎管减压术:通常采用后路入路,在全麻下切除部分椎板和关节突,扩大椎管空间,减轻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力。

(3)其他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预防
预防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坚持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注意检查有无脊柱先天性或特发性畸形,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2. 改正不良姿势: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克服不良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久坐或久站,以减少腰椎负担。

3. 加强肌肉锻炼: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以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可坚持游泳或做飞燕点水运动等,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

4. 避免体重过重: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容易引发腰椎管狭窄症。

5. 注意保暖:寒冷、潮湿季节时应注意保暖,以免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患病部位,同时避免劳累诱发疾病的复发。

七、结语
通过了解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辛海涛 淮阳楚氏骨科医院 脊椎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