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管里的“交通堵塞”:颈动脉狭窄如何悄悄偷走你的脑力?

2023-10-24 14: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忙的都市,那么颈动脉就是连接心脏与大脑的“高速公路”。当这条“高速公路”因斑块堆积出现“交通堵塞”时,大脑的“能源供应”就会中断,轻则引发头晕、记忆力减退,重则导致脑梗甚至痴呆。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解析颈动脉狭窄的“作案手法”,并教你如何科学应对。

一、颈动脉狭窄的“元凶”:斑块如何形成?

颈动脉狭窄的核心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如同水管里的水垢,逐渐增厚导致血管腔变窄。

1、高危人群画像:60岁以上、吸烟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肥胖人群。

斑块如何“搞破坏”?

2、直接堵塞血管:斑块增大导致血流减少,引发脑供血不足。

3、斑块破裂引发血栓:斑块表面溃疡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随血流冲向大脑,堵塞脑部血管。

4、诱发颈动脉夹层:血管壁撕裂形成血肿,进一步压迫血管。

二、大脑“断电”的6大信号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常被误认为“老糊涂”或颈椎病,但以下信号需警惕:

1、头晕头痛:大脑缺氧导致持续性或间歇性头晕,严重时伴头痛。

2、视力障碍:视网膜供血不足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短暂失明。

3、言语不清:语言中枢缺血导致发音困难、舌头不灵活。

4、肢体无力: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严重时可致偏瘫。

5、记忆力减退:长期脑供血不足引发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健忘、反应迟钝。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突发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但24小时内可能复发,是脑梗的“预警信号”。

三、诊断“三板斧”:如何揪出血管里的“路障”?

1、超声检查:无创、经济,可清晰显示斑块形态、血流速度及狭窄程度,准确率超95%。

2、CT血管造影(CTA):通过注射造影剂,三维重建血管图像,精准定位狭窄部位及钙化斑块。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仅在必要时使用。

四、治疗“组合拳”:如何疏通血管“高速公路”?

1、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2、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直接切除斑块,恢复血管通畅,适用于狭窄≥70%的症状性患者。

(2)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微创手术,通过支架撑开狭窄血管,适合高龄或合并心肺疾病者。

3、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蔬果(如西兰花、橙子)及深海鱼(富含Omega-3)。

(2)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

(3)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斑块形成,酒精摄入量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

五、预防“三步走”:如何让血管“永葆青春”?

1、高危人群筛查:

(1)6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颈动脉超声。

(2)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者提前至40岁筛查。

2、警惕“沉默杀手”: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更危险!重度狭窄(≥70%)患者2年内脑梗风险高达26%。

3、心理调适:

长期焦虑、抑郁会引发血压波动,加重血管损伤。可通过冥想、瑜伽或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颈动脉狭窄如同血管里的“定时炸弹”,但通过科学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将其风险降至最低。记住:头晕、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可能是大脑在“求救”,及时就医才是关键。守护血管健康,就是守护你的“脑力银行”!

(杨蝶 河南电力医院 功能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