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复杂精妙的血管网络中,颈动脉犹如连接心脏与大脑的“交通要道”,承担着为大脑输送血液与营养物质的关键使命。然而,当这条“要道”出现狭窄问题时,就如同道路遭遇塌方、堵塞,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颈动脉狭窄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偷走”健康的?哪些人群需要格外警惕?又该如何做好防护?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一、颈动脉狭窄:健康的隐形“杀手”
颈动脉是位于颈部两侧的一对大血管,它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向大脑前部和中部供血,颈外动脉则主要供应头面部的血液。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壁光滑,血液能够顺畅流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会逐渐发生病变。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会在颈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类似小米粥样的斑块。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变硬,使血管腔逐渐变窄,阻碍血液正常流动。此外,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酗酒等不良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让颈动脉狭窄问题愈发严重。除了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的炎症、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初期,血管仍有一定代偿能力,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大脑供血逐渐不足,一系列症状就会接踵而至。轻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头晕、眼前发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容易被忽视。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犹如健康发出的“预警信号”,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引发严重的脑梗死。脑梗死发生时,患者会出现持久的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二、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颈动脉健康
颈动脉狭窄并非“雨露均沾”,某些人群更易成为它的“目标”。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50岁以上人群是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定期检查颈动脉健康。
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也面临较高风险。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等疾病患者,自身遗传到相关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大,患颈动脉狭窄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可谓是颈动脉狭窄的“重点关照对象”。高血压会使血管壁长期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为脂质沉积创造条件;高血脂使血液中脂质含量超标,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糖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管病变进程。
不良生活习惯对颈动脉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长期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代谢紊乱;缺乏运动使得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影响血管功能。
三、科学防护:守护颈动脉健康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积极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调整。在饮食方面,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品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血压。多吃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高血压。
运动是保持血管健康的“良药”。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物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对血管健康也十分有益。但要注意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
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包括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戒烟可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害,戒烟后,身体的血管功能会逐渐得到改善。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7 - 8小时,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定期体检也是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的关键。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颈动脉的结构、内膜厚度、是否存在斑块以及狭窄程度等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如果已经出现颈动脉狭窄,应根据狭窄程度和症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轻度狭窄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如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对于中重度狭窄且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颈动脉狭窄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明确自身风险,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风险,守护好这条通往大脑的“生命通道”,为健康保驾护航。
(李卫校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