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电图科普解读:常见波形与术语详解

2024-03-27 16: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电图(ECG或EKG)是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无创检查技术,它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心脏在每次心跳时的电活动变化,形成一系列波形图。这些波形图不仅反映了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更是医生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将详细解读心电图上的常见波形及其相关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电图的奥秘。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主要由心肌细胞在除极(即细胞内的正电荷流向细胞外)和复极(即细胞外的正电荷回流到细胞内)过程中产生。心脏的电活动可以通过体表电极捕捉到,并经过放大后形成心电图波形。

二、心电图的常见波形与术语

1. P波

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是心电图上的第一个正向波。P波形态小且圆钝,波幅在肢导联一般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0mV。正常P波在Ⅰ、Ⅱ、aVF、V₄-V₆导联中向上,在aVR导联中向下。P波可以反映心房的激动情况。P波异常可能提示心房扩大、心房肌病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

2. PR间期

PR间期是指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距离,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PR间期范围为0.12-0.20秒。婴儿及心跳较速者,PR间期可较短。PR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即心房到心室的电信号传导减慢或受阻。PR间期缩短则可能见于预激综合征等情况。

3. QRS波群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是心电图上最显著的波形。正常QRS波群时间小于0.12秒。在肢体导联,每个导联QRS波群振幅的绝对值相加≥0.5mV;在胸导联,每个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0.8mV。QRS波群的形态和振幅可以提供关于心室除极的信息。QRS波群异常可能提示心室肥大、心室肌病变、心肌梗死等问题。例如,V₁导联R波增高可能提示右心室肥大;QRS波群增宽则可能见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严重情况。

4. ST段

ST段是指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应在等电位线上,无明显偏移。ST段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但偏移范围有限(向下偏移≤0.05mV,向上≤0.1mV,但在V₁、V₂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0.3mV,V₃≤0.5mV)。ST段偏移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的常见表现。ST段抬高可能见于急性心肌梗死;ST段压低则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等问题。

5. T波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正常情况下,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如在aVR导联T波倒置,而V₅导联T波向上)。T波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0.2-0.6mV,在胸导联可能高达1.2-1.5mV。T波改变可能见于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例如,T波倒置可能提示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形成;T波低平或平坦则可能见于心肌缺血、低钾血症等情况。

6. QT间期

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的正常范围通常根据心率而变化。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较长。正常范围一般为0.32-0.44秒。QT间期延长可能见于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问题。QT间期延长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情况。

7. U波

U波是在T波之后的一个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U波一般方向与T波一致,应较T波为低,通常不超过0.05mV。但在某些情况下,如V₃导联的U波有时可达0.3mV。U波特别明显时可见于低血钾情况。此外,U波异常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U波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并不稳定,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其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三、结语

心电图作为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检查技术,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通过解读心电图上的常见波形和术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及时发现并诊断心脏疾病。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电图的奥秘,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卫青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功能科(心电图室)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