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是指6岁以内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在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发热而诱发出现的惊厥。过去国内曾将本病称为高热惊厥。FS 的发病率为 5%~6%,首次发作最多见于6个月至3岁儿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FS发作多在原发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生,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 38~40℃以上。惊厥多在发热后的24h 内发生。在同一热病过程中,一般只发作1次惊厥,有1/4~1/3的患儿发作2次或2次以上。惊厥发作类型大多数呈全身性发作,如强直﹣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和阵挛性发作;也可呈局限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多数发作仅数分钟,绝大多数在10min以内,仅少数发作长达30min 以上而呈惊厥持续状态。首次FS后约1/3病例有复发,尤其是1岁以内、有惊厥家族史的复杂型 FS 更易复发。有2%~7%可转变为癫痫。
FS 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
(1)原有神经系统异常。
(2)有癫痫家族史。
(3)首次发作为复杂型 FS。FS 可分为两型:①简单型:发作形式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不超过15min,一次热病过程中仅发作一次,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无异常。②复杂型:发作形式呈局限性,持续时间 15min 以上,一次热病过程中惊厥发作2次或2 次以上,发作前可有神经系统异常。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 6 岁以后儿童在颅外感染时仍有发热抽搐或伴有无热惊厥,则称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ebrile seizures plusFS+)。其中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sies with febrile scizures plus, GEFS+) 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新的癫痫综合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40%仅表现为典型热性惊厥(6岁前停止发作),其余患儿 6 岁后继续出现有热或无热的多种形式癫痫发作,病程大多自限,一般在25 岁前停止发作。
2. 辅助检查
(1)脑电图:FS 发作后 1 周内,1/5~1/3 患儿脑电背景活动有非特异性慢波活动增多(枕部不对称性慢波),通常在 7~10d 自然消失。
(2)脑脊液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血生化检查:血电解质检查可有低钠血症,血糖检查可有一过性高血糖症。
(4)感染常规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病毒或细菌感染化验检查。
【治疗】
FS 的治疗,要兼顾止痉、退热、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
1.控制惊厥发作 对短暂发作,数分钟内自行停止者不必用止痉药。对长时间发作者,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用止痉药。
2.退热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3 . 对症治疗 降低体温、防止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病因治疗 尽快找出病因,予以相应治疗。
5.治疗原发病。
6.预防复发 对于复杂型FS或FS+,可行1-2年的长期预防服药。
【护理措施】
1. 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松解领扣、裤带,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吸入引起窒息。备好吸痰器和气管插管用具。若出现窒息时,应立即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施行人工呼吸。必要时上下臼齿间放置纱布包裹的开口器或压舌板,以防舌咬伤,舌后坠者以舌钳将舌拉出,但牙关紧闭时不宜强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不要按压患儿肢体,以免引起骨折。观察发作形式,加强防护,加用床栏。
2)降温:体温升高明显者,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措施。避免擦前胸、后背及腹部,以免引起不适,主要擦拭颈部两侧、肘窝、腹股沟、腘窝处,以利于散热。同时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控制感染,并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3)对家属的健康宣教:家属因患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存在紧张、焦虑、惊恐不安甚至烦躁、暴怒等负性情绪。因此家属应镇定自如,保持安静,处置熟练准确,并守护于患儿身旁,以便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意外伤害。减少室内的响声,禁止给患儿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室内灯光应柔和。惊厥多发生在体温上升初期,一般1次疾病过程中只发作1次,以稳定家属情绪。同时讲解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发热可能持续的时间,使家属对疾病有初步了解,积极配合医生明确惊厥的原因,如做脑电图、CT等。
2. 惊厥控制后的护理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瞳孔、意识等重要生命体征,重复联合用药者应注意有无呼吸抑制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医生,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注意观察呼吸及瞳孔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脑水肿早期症状,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使用脱水剂,预防脑疝的发生。
2)保持病室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光线不宜过强,诊疗护理患儿时动作轻柔敏捷,并尽可能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以免因护理不当再次引起惊厥发作。病床安置护栏,以防坠床。
3)饮食护理: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红枣汤、麦片、藕粉等,鼓励多饮水或选择喜欢的果汁、饮料,避免因降温过快、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4)纠正家属的认识误区:部分家属因害怕高热引起脑损害或害怕体温升高再次抽搐,在患儿体温上升发冷时即要求冰袋降温,或给予温水擦浴,或在腋温 38℃以下就要求使用退热药物。应向家属说明发冷时应增加保暖措施,以防引起或加重寒战,体温上升更快。一旦四肢暖和,应松解衣被,以利散热,避免直吹对流风。建议无高热惊厥史患儿腋温38.5℃时立即行药物降温,而有高热惊厥史患儿,腋温38℃左右即行药物降温。
3. 出院时的护理
(1)指导家属正确测量观察体温:指导体温测量的正确方法,如插入肛表的深度、测量时间等。识别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如患儿精神不振、怕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等。
(2)讲授常用退热方法:体温升高时给予口服美林或双氯芬酸钠栓塞肛等退热。说明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讲解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的方法、好处。
(3)热性惊厥的预防: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让家属思想上做好准备,认识到高热惊厥复发的可能性及预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备好一切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体温计、压舌板、退热药、止痉药等。一方面家属平时应鼓励患儿多进行户外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使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增强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注意合理的饮食,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期患急性发热性疾病;二是对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根据不同情况间歇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
(吴琪 武汉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