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是多种肾脏疾病及某些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低血压
低血压是血液净化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多样,如超滤速度过快,使体内液体迅速减少,血容量不足;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导致心血管功能不稳定;透析前服用降压药等。早期识别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黑矇甚至晕厥等表现,同时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 20 - 30mmHg 或降至 90/60mmHg 以下。
护理措施方面,首先要调整超滤量和超滤速度,根据患者的干体重、血压情况及透析过程中的反应合理设定。对于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采用低温透析、可调钠透析等方法。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 30 - 60 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趋势及时处理,如让患者平卧,暂停超滤,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
二、失衡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常发生于血液透析早期,尤其是首次透析或透析诱导期。主要由于血液透析快速清除溶质,导致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渗透压失衡,水分进入脑组织引起脑水肿。早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视力模糊、肌肉抽搐等,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昏迷。
护理上,对于首次透析或易发生失衡综合征的高危患者,应采用诱导透析,适当缩短透析时间、降低透析血流量和超滤量,提高透析液钠浓度等。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等变化,一旦发现上述症状,立即减慢血流速度,给予吸氧,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或甘露醇等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
三、出血
出血可发生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后,原因包括使用抗凝剂不当、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透析管路及穿刺部位处理不当等。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穿刺部位渗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穿刺部位渗血较易发现,而其他部位出血则需观察患者有无相应症状,如鼻出血患者有鼻出血不止,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颅内出血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护理要点为准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抗凝剂的种类和剂量。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若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并按压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采用无肝素透析或体外局部抗凝等方法。若发生其他部位出血,应立即停止透析,压迫止血,并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进行相应处理,如请专科会诊、输血等,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感染
血液净化治疗中感染可源于透析管路及透析器的污染、穿刺部位感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严重时可有脓性分泌物;全身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血培养可能呈阳性。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透析室环境的清洁消毒、透析设备及管路的消毒处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等。定期更换透析管路及透析器,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透析前后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总之,血液净化治疗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护理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的迹象,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及家属也应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共同守护患者的健康。
(骆杜锋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肾脏内科•血液净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