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那些事儿:无痛背后藏着这些关键门道

2024-09-09 03: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麻醉堪称幕后“功臣”,让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疼痛难忍的手术变得悄无声息,为患者撑起一片“无痛天地”。可多数人对麻醉的认知,仅停留在“打一针、睡一觉”的浅显层面。实际上,麻醉背后藏着诸多关键门道,关乎手术成败、患者安危,今天咱们就深入探寻一番。

麻醉的“大家族”与分工

麻醉绝非单一模式,而是一个精细分工的“大家族”,各成员各司其职。全身麻醉是大家最为熟知的“明星成员”,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吸入麻醉气体,双管齐下,让麻醉药迅速抵达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一键“关停”患者意识与痛觉,全身肌肉松弛,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大型外科手术,像是开胸换心、颅脑肿瘤切除,非得全身麻醉“坐镇”不可,确保患者全程安稳,医生操作无干扰。

椎管内麻醉则专注于身体特定区域,在患者腰椎间隙精准穿刺,硬膜外麻醉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腰麻直击蛛网膜下腔,药物精准作用于脊髓神经根,阻断神经信号传递,下半身麻而无痛。剖宫产、下肢骨科手术用它,麻醉范围精准可控,术后还能衔接镇痛泵持续缓解疼痛,患者术后体验大幅提升。

区域阻滞麻醉像是“局部小卫士”,瞄准手术部位周边神经丛或神经干,打一针局麻药,“麻痹”相关神经纤维,适用小型手术,如上肢清创缝合、肩部肿物切除,创伤小、恢复快,身体其余部位不受影响,尽显微创优势。

麻醉前:周全准备是安全“基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麻醉亦是如此。麻醉前准备工作繁琐却关键,恰似搭建稳固大厦的基石。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必不可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过往麻醉过敏史、手术史,都影响麻醉方案抉择;体格检查重点评估心肺功能、气道情况,预测麻醉耐受性;实验室检查“多管齐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指标正常方能安心麻醉,异常结果预示潜在风险,需提前干预、调整。

禁食、禁水要求严格落实,普通食物术前 6 - 8 小时禁止食用,以防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引发致命的吸入性肺炎;清饮料也得术前 2 小时停饮。心理疏导同样不可缺位,患者紧张焦虑,血压、心率飙升,增加麻醉难度与风险,麻醉医生术前耐心解释流程、答疑解惑,平复患者情绪,让麻醉诱导平稳过渡。

麻醉中:精准操控与实时守护

麻醉启动,考验才刚开始。全身麻醉诱导期堪称“惊险一瞬”,静脉推注药物要缓慢、精准,时刻紧盯患者生命体征,防止血压骤降、心率失常;气管插管需一气呵成,确保气道通畅,稍有差池,缺氧窒息近在眼前。维持期持续泵注药物,依据手术刺激强度、患者反应,动态微调剂量,宛如精细“掌舵”,让麻醉深度恰到好处——过深有低血压、苏醒延迟风险,太浅则患者术中知晓、疼痛难忍。

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体位配合很关键,侧卧屈膝弯腰,把腰椎间隙完美呈现,医生凭借丰富经验、精湛手法,避开关键神经、血管,顺畅置管、精准注药;术中密切观察麻醉平面,谨防平面过高致呼吸抑制、血压波动,及时处理异常,守护患者术中安全。

麻醉后:平稳过渡与悉心照料

手术结束,麻醉“使命”尚未完成。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似从沉睡中缓缓睁眼,但意识混沌、身体乏力,专人守护床边,防躁动、坠床;观察呼吸频率、深度,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清理呼吸道,必要时面罩吸氧、无创通气;恶心呕吐是常见“小插曲”,备好止吐药及时干预,待患者完全清醒、肌力恢复,确认安全方可返回病房。

椎管内麻醉术后,下肢知觉渐次恢复,但麻木、沉重感会逗留数小时,家人协助翻身、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平卧适当时长,减少脑脊液外漏引发头痛几率;术后镇痛无缝衔接,镇痛泵依患者疼痛反馈精准给药,或按需追加局麻药,让患者术后少些疼痛、多些舒适,助力身体机能修复。

麻醉药革新:科技赋能更安全

科技浪潮滚滚,麻醉药研发日新月异。新型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地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苏醒迅速,气味温和,患儿、老年患者接受度高;静脉麻醉药丙泊酚,起效快、代谢快、无蓄积,堪称“日间手术神器”,患者术后不久就能下地行走;阿片类镇痛药家族“新丁”,如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镇痛效力强、副作用小,搭配非阿片类药多模式镇痛,把术后疼痛拿捏精准。

不仅如此,靶控输注技术兴起,依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预设药物靶浓度,电脑精准泵注,麻醉深度平稳可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超声探头化身“透视眼”,清晰呈现神经走向、血管分布,穿刺针精准定位,降低损伤风险,麻醉更安全、高效。

麻醉,这门藏在无痛背后的精妙艺术,从术前筹备到术中护航,再到术后关怀,每个环节都饱含医护人员的专业、专注与担当。了解这些门道,患者不再心怀忐忑,能安心将自己托付给麻醉医生,携手共赴健康彼岸。科普之路漫漫,愿这篇文字照亮大众对麻醉的认知盲区。

(毛珊珊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