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的世界里,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能面临骨科运动损伤的风险。了解这些常见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方法,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运动活力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
常见的骨科运动损伤类型多样。肌肉拉伤常常在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时出现。例如在短跑冲刺阶段,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可能因为用力过猛而拉伤,伤者会立刻感到局部疼痛、肌肉紧张,甚至出现淤血和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韧带扭伤也频繁出现,像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中,运动员在快速变向、急停转身时,膝关节、踝关节的韧带容易受到过度扭转力而扭伤。其中,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较为常见,一旦受伤,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骨折也是不容忽视的运动损伤。在一些高对抗性运动如橄榄球,或者极限运动如滑雪中,强大的外力撞击可能引发骨折。例如,滑雪时不慎摔倒,手臂着地,可能导致桡骨远端骨折,给伤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后续运动生涯。
二、损伤发生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准备活动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许多人在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身体的肌肉、关节和韧带还未完全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运动姿势不正确同样会引发损伤。以网球运动为例,如果发球姿势不规范,过度依靠手腕发力,而不是利用身体的协调转动带动手臂发力,就会使手腕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手腕腱鞘炎或韧带损伤。
运动强度过大也是常见原因。一些人急于追求运动效果,过度增加运动时间、频率或重量,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例如,连续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举重训练,肌肉和骨骼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容易引发疲劳性骨折或肌肉劳损。
此外,运动场地和装备不合适也可能导致损伤。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跑步,容易扭伤脚踝;穿着不合脚的运动鞋进行球类运动,会影响脚部的稳定性,增加受伤几率。
三、预防损伤要点
为了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充分的热身准备必不可少。运动前应进行 15 - 30 分钟的热身活动,包括慢跑、动态拉伸等,使身体微微出汗,提高心率和体温,让肌肉、关节和韧带变得更加灵活。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专业教练的指导,学习各类运动的规范姿势,并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强化。合理控制运动强度是预防损伤的关键。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运动经验和目标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连续多日进行高强度训练,保证每周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有时间修复和恢复。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装备也不容忽视。在跑步时,尽量选择平坦、有弹性的塑胶跑道;进行球类运动时,穿着专业的运动鞋,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同时,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护具,如篮球运动中佩戴护膝、护腕等,能有效降低受伤风险。
四、康复的方法与步骤
一旦不幸发生运动损伤,正确的康复方法有助于快速恢复并减少后遗症。在损伤初期,应遵循 RICE 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休息能避免进一步损伤,冰敷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加压包扎有助于控制肿胀,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在康复中期,根据损伤的类型和恢复情况,逐渐开展康复训练。对于肌肉拉伤,可先进行轻柔的肌肉收缩练习,然后逐步增加拉伸和力量训练的强度。韧带扭伤则在肿胀消退后,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扭伤后,进行缓慢的屈伸、内外翻练习,随后增加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
康复后期,注重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运动表现。可以进行专项运动训练,但要注意控制强度和频率,避免再次受伤。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骨科常见运动损伤虽然给运动爱好者带来困扰,但通过了解损伤类型、原因,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并在受伤后采用正确的康复方法,我们就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的发生,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李康 兰考第一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