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作为一种现代微创治疗技术,在医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应用潜力和治疗效果。其通过医学影像设备的精确引导,利用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对人体内部病变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案,尤其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从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
介入手术,又称为介入性放射学或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在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CT、超声、核磁共振等)引导下,通过微小的创口,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病变血管或组织,实现局部治疗,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精确定位:通过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的血管和结构,从而精确地将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材送达目标区域。
局部治疗: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医生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如药物灌注、栓塞、消融等,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微创:介入手术通常只需要通过皮肤上的微小创口进行,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二、介入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介入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尤为广泛,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非血管内介入治疗两大类。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灌注化疗:通过导管选择性地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如化疗药、靶向药等),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同时减少药物用量和全身副作用。
动脉栓塞治疗:利用栓塞物质(如碘油、载药微球等)阻塞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同时结合化疗药物的灌注,实现双重治疗效果。
非血管内介入治疗
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通过物理手段使肿瘤组织坏死。这些消融技术利用高频电流、微波或低温冷冻产生的能量,破坏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将放射性核素植入到肿瘤内或肿瘤周围,通过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经皮穿刺活检与引流:通过穿刺针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或引流肿瘤内部的液体,减轻患者症状。
三、介入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介入手术通过微小的创口进行,术后恢复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定位准确、疗效高: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介入手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副作用小:相比传统手术和全身化疗,介入手术的副作用较小,能够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全身反应。
可重复性强:介入手术可以多次进行,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适用范围广:介入手术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包括肝癌、肺癌、肾癌、乳腺癌等,为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结语
介入手术以其精准、微创、高效的特点,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副作用,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介入器材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介入手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掌握和应用介入手术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的整体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肿瘤治疗需求。
(韩廷超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