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颈椎病的成因与治疗策略探究

2025-01-03 12: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原因,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从而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一、颈椎病的成因
(一)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水分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出现裂隙,导致椎间盘突出。同时,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可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脊髓。此外,颈椎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等也会发生退变,导致关节不稳、骨质增生等问题。

(二)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一般颈椎管内狭窄影响,代偿间隙小,容易引发颈椎病。椎管狭窄会使脊髓和神经受到压迫,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三)慢性劳损
1不良的睡眠体位:如过高或过低的枕头、侧卧时头部过度弯曲等,都会使颈椎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弯曲状态,加重颈椎的负担,容易引起肌肉疲劳、紧张和颈椎曲度改变。

2不当的工作姿势: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开车等不良工作姿势,会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增加颈椎间盘和肌肉的压力,容易导致颈椎劳损和颈椎病的发生。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过度剧烈的运动、突然的颈部扭转等,可能会对颈椎造成损伤。此外,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姿势的运动,如高尔夫球、网球等,也可能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四)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有些患者的颈椎先天性畸形,属于先天性的颈椎病。如颈椎椎体融合、颈椎分节不良等先天性畸形,会使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五)外伤、受凉
颈部的扭伤、摔倒等外伤可能导致颈椎的损伤,进而引发颈椎病。其次,夏季空调冷风直吹颈部,受凉会使颈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不畅,代谢废物堆积,从而加重颈椎的负担,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二、颈椎病的危害
(一)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颈椎病会导致患者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此外,颈椎病还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手臂麻木、无力等症状,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神经根型颈椎病:会造成单侧上肢的剧烈疼痛,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神经根受压会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上肢的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2脊髓型颈椎病:会引起四肢的麻木疼痛、四肢的麻木无力,这对正常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脊髓受压会导致脊髓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异常。

3椎动脉型颈椎病:容易造成头晕、恶心、呕吐,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都造成不良影响。椎动脉受压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对睡眠的影响
颈椎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问题。

三、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颈椎牵引:可以采用颈椎牵引、制动,通过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和脊髓的压迫,缓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同时嘱咐患者改善不良的工作和睡眠姿势,有必要可以调整睡眠时枕头的高度。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疼痛严重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营养神经药物:若神经症状明显,可服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缓解症状。营养神经的药物主要有甲钴胺等。

3理疗:理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常用的理疗方法有热敷、按摩、针灸、电疗等。

4佩戴颈托:佩戴颈托可以限制颈部活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二)手术治疗
1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神经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必要时可以采用钩椎关节骨赘切除术以扩大减压。

2椎板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使脊髓后移,从而间接减轻压力,缓解疼痛。

3颈前路突出髓核摘除术:保守治疗无效或脊髓、神经受压严重时可手术直接解除压迫,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颈椎病的治疗方案要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确定,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之下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不要盲目用药。

总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成因复杂,危害较大。了解颈椎病的成因及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磁县申庄中学医务室 李志英)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