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视角下的颈椎病:成因与体质关系探秘

2025-03-19 19: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颈椎病,这一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的疾病,不仅困扰着中老年人,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健康隐患。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颈椎病的成因及其与体质的关系。

一、颈椎病的中医成因

1.肝肾亏虚

中医认为,肝肾亏虚易致颈椎病。肝藏血,肾主骨,其盈亏关乎骨骼健康。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养,筋骨不健,可引发颈椎病。患者常感颈肩酸痛、僵硬,伴头晕、耳鸣、目眩等症状。 

2.气血不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颈椎局部的营养和代谢失衡,从而引发颈椎病。气血不足型颈椎病患者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麻木,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等症状。治疗时应注重益气养血,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3.外感风寒湿邪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寒、湿、风等邪气侵入人体,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颈椎局部气血瘀滞。患者常感颈肩部疼痛、僵硬,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治疗时需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常用桂枝、羌活、独活等药物。 

4.痰湿凝阻

痰湿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湿凝阻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治疗时应注重化痰祛湿,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等。

5.颈部劳损

长期低头工作、颈部过度劳累以及颈部受到外伤等都可能损伤颈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病。颈部劳损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治疗时应注重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红花、桃仁、赤芍等。

二、颈椎病与体质的关系

1.血瘀质

血瘀质人群颈部慢性劳损,伤及筋脉,气血失司,血不循经,溢出脉外或阻滞于脉内,形成瘀血,气机不畅,以致血瘀停滞,经络不通,从而引发颈椎病。血瘀质人群常伴有头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等症状。

2.气虚质

气虚质人群表现为气短乏力、容易疲劳,这类人容易因气不足而出现颈椎的劳损。气虚质人群对风、寒、湿邪的抵抗力较弱,易患痹症、痰饮、肿胀、泄泻、关节炎等病。

3.痰湿质

痰湿质体内容易产生痰湿,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颈椎的功能。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广泛,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痰湿质人群还易患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

4.阳虚质

阳虚质人群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体内的阳气不足。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颈肩部就容易受寒,从而诱发颈椎病。阳虚质人群对风、寒、湿邪的抵抗力较弱,易患寒证、痹症、痰饮、肿胀、泄泻、关节炎等病。

5.气郁质

气郁质人群情绪不稳定、易烦躁,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到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气郁质人群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耐受阴雨天气,易患郁证、脏燥、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还常见各类胀痛(偏头痛、胸痛、肋间神经痛等)、甲状腺疾病、颈部肿块、慢性咽炎等。

三、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预防颈椎病,首先要从改善生活习惯做起。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每半小时起身活动颈椎,多做颈椎抬头以及四周旋转的运动,放松颈椎周围的肌肉。此外,注意颈部的保暖,避免受风寒湿邪侵袭。

2.治疗

治疗颈椎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多种手段。中药治疗注重调理肝肾、补益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作用于颈部肌肉和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四、结论

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密切相关,并与个体的体质特征有着紧密联系。通过中医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颈椎病的成因与体质关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护颈椎健康。

(耍彦霞 修武县人民医院 中医理疗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