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视角下的月经病成因与分类

2024-06-17 10: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月经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病症,其成因多元,分类精细,深刻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功能的失调与变化。

一、月经病的成因

(一)情志因素

情志不畅是导致月经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或愤怒等情绪波动,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血海蓄溢失常,进而引发月经不调。例如,现代女性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易出现肝郁气滞的情况,表现为经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胁肋部不适等症状,这是情志致病的典型体现。

(二)寒热之邪

寒邪: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贪食生冷,使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运行受阻,导致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有块等。寒邪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温煦推动无力,气血运行迟滞,胞宫失于温养,月经不能按时而下,且经血排出不畅,瘀滞成块,疼痛剧烈。

热邪: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或外感热邪,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热邪能使血液运行加速,脉络扩张,血不循经,从而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量过多甚至崩漏不止等异常出血现象。

(三)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或体力劳动过重,易耗伤脾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导致月经量多、崩漏等。同时,劳倦伤气,气虚血行无力,也可引起月经后期、经血色淡质稀等。长期熬夜、思虑过度等暗耗阴血,使阴血不足,冲任亏虚,可见月经量少、经期缩短、闭经等,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症状。

(四)体质因素

不同体质类型对月经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如素体阳虚者,易受寒邪侵袭,出现宫寒不孕、月经后期等;阴虚体质者,体内阴液亏少,虚热内生,常发生月经先期、量少等;痰湿体质者,多因脾虚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湿阻滞冲任,导致月经稀发、闭经、带下量多等,且此类患者往往体型肥胖,面部多油脂,舌苔厚腻。

(五)生活习惯

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长期吸烟饮酒,烟毒酒毒蕴结体内,干扰气血运行,损害冲任二脉,均可引发月经病。此外,多次人流手术或房事不节,直接损伤冲任、胞宫,导致肾虚冲任不固,出现月经失调、带下异常、不孕等一系列病症。

二、月经病的分类

(一)月经周期异常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多因血热、气虚等因素,使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提前下行。

月经后期: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常由血寒、血虚、气滞等导致经血运行不畅,不能按时满溢胞宫。

月经先后不定期:周期时前时后,差异超过7天以上,主要由于肝郁气滞、脾肾虚损等,致使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无常。

(二)月经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经量明显增多,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多因气虚、血热、血瘀等,使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或血行不畅而致经血过多。

月经过少: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多为精血亏少、血瘀、痰湿阻滞等原因,导致冲任血海空虚或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排出受阻。

(三)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常见于气虚冲任不固、阴虚内热扰动血海、血瘀阻滞胞络等,使经血排泄时间延长。

(四)痛经

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昏厥。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不通则痛;虚者常由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胞宫失养而痛。

(五)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可因肾气未充、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冲任气血不通,胞宫闭阻,经血不得下行。

(六)崩漏

非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多因脾虚、肾虚、血热、血瘀等致使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属于月经病中的急症、重症,常因失血过多而导致气血两虚,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对月经病的认识源远流长,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和顺、脏腑功能协调,以达到治疗月经病、恢复女性生殖健康的目的,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魅力与临床价值。

(夏瑞婷 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