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献血后机体的生理变化

2024-11-22 01: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科学适量的献血能帮助献血者提升骨髓造血功能,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改善血糖及脂肪水平,还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促进身心健康。

有研究者通过对献血者献血后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的水平变化进行对比,发现献血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等水平会在采血后的7天恢复到采血之前的水平。说明适量规律的献血并不会对人体的造血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献血后血细胞需要加速生成以适应机体的生理需要,因此献血可以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更加旺盛,血液的新陈代谢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研究表示,多次捐献血小板后,献血者的血常规指标和生理健康状况都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但捐献血小板提升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可见无论是献全血或者成分献血,都不会对捐献者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研究者通过对献血前后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测定,发现献血后40天献血者RBC-C3b水平较献血前升高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RBC-ICR)无明显改变。献血后其T细胞亚群CD3、CD4、CD8均升高而CD4/CD8比值虽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献血并未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献血者的机体进入了新的免疫平衡状态 。还有研究者曾对定期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与无献血史的正常体检者的多项血液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定期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的血清铁蛋白、血糖水平、LDL-C以及LDL-C/HDL-C水平,均低于正常非献血人群,但都在合理范围内。可见定期献血可以帮助减少人体的血清铁存储量,改善献血者的血糖及脂肪水平。有研究表示,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流变有直接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现在我们用理论来解释一下献血后机体所出现的生理变化。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健康成年人的血液约占体重(单位为kg)的7%~8%,以体重为50kg的人为例,血液总量约为3800ml。这些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平时只有75%~80%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即循环血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20%~25%的血液则是储存在肝脏、脾脏等“储血库”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使血液总量维持相对恒定,从而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捐献的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约占45%,其余55%为血浆(约90%为水分)。因此献血后及时适量地饮水,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复(献血后1~2个小时)。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献血后机体促发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加速新的血细胞生成。若捐献200ml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至献血前水平需要7~10天,通常男性较女性恢复快。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9~13天,血小板的寿命就更短,约7~10天,每天有大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新生、成熟、衰老、死亡。因此,献血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更快,一般72小时左右即可恢复.当一个人失血达到15%时才可能会发生急性低血容量反应,而一次献血200ml,约占总血量的5%;一次献血400ml,约占总血量的10%。因此健康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会伤害身体。经常献血可以减少体内部分黏稠的血液,通过正常的饮水补充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有助于提高供氧能力。另外,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激发骨髓将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同时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从而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目前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献血有助于改善皮肤老化,增加真皮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并减少老年小鼠衰老细胞的数量。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铁会逐渐积累在各种组织中,包括肝脏、心脏、肾脏、脾脏、大脑和皮肤。铁储备的增加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过量的铁通过反应产生ROS导致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被认为是皮肤老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另外前述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献血后血清、肝脏和皮肤中的铁含量均显著降低。表明献血增加了抗氧化能力并减少了皮肤中的脂质过氧化,这可能有助于改善皮肤老化。女性绝经后皮肤老化加速,这被认为是由于失去了通过月经排泄铁的主要途径导致铁储存增加的结果。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铁螯合剂和缺铁可能有助于减缓皮肤老化。总的来说,铁似乎在皮肤老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献血作为去除多余铁储存的有效策略,可能会通过减少体内铁储存来减少皮肤老化迹象。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献血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还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杨蕾芳 新乡市中心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