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了解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肺结核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肺结核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简要科普。
病因
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抗酸性强,生长缓慢,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结核杆菌可分为四个生物型:1型、2型、3型和4型,其中1型和2型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可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结核杆菌。这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如家庭成员、同事等,可通过吸入、食入或接种等方式感染结核杆菌。
- 母婴传播:孕妇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分娩时可将结核杆菌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肺结核;哺乳期母亲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乳汁中可能含有结核杆菌,婴儿吸吮后可能感染结核杆菌。
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咳嗽
肺结核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早期多为轻度咳嗽,往往易误诊为“感冒”或“气管炎”等。
2、咯痰
早期肺结核患者咯痰多为黏液性,量较少,一旦合并其他感染或空洞形成后则痰量增多,且呈脓性。
3、咯血
多表现为痰中带血,个别患者表现为大咯血。在结核病灶渗出阶段,多为痰中带血;而致命性大咯血多见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胸痛
为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之一。当结核病变累及壁层胸膜引起炎症反应或干性胸膜炎时,即可引起病侧固定部位的胸痛,性质呈针刺样,随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而胸痛加剧。如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则胸痛为突发性,呈撕裂样剧痛,且常常伴有气急。
5、呼吸困难
表现为气不够用,憋闷不适,多见于肺结核晚期、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或渗出性胸膜炎大量积液时。
6、发热
不仅见于肺结核,而且亦见于其他结核病,如肠结核、肾结核、骨及关节结核等肺外结核。发热多为低热,体温多在37-38℃左右,且多见于下午及傍晚,次晨即降至正常,之后长期如此,即低热。发热常提示结核病灶处于活动或进展阶段。
7、盗汗
即熟睡后出汗,醒后发现自己全身潮湿,甚至大汗淋漓,但发热已退,出汗多在头、胸部或两腋等部位。盗汗常与发热、乏力同时存在。
8、疲劳不适
多表现为长时间的全身乏力、周身不适,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浸润性病灶、空洞形成等表现。
- 胸部CT检查:对肺部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发现隐蔽性病灶。
- 痰涂片检查:将痰液涂片染色后镜检,可发现结核杆菌。
- 痰培养:将痰液培养于特殊培养基上,可分离出结核杆菌。
- 结核杆菌素试验(PPD试验):皮内注射结核杆菌素后观察皮肤反应,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 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的水平,有助于判断结核感染的活动性。
- 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有无病变,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 胸腔镜检查:对胸膜腔内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肺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药物治疗是肺结核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
- 一线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这四种药物联合使用,疗程为6个月。
- 二线药物: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AM)和氧氟沙星(OFX)。这四种药物主要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休息和心理支持等。对于重症肺结核患者,可采取激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
预防肺结核的措施
- 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手段,儿童出生后应尽早接种。对于高风险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也应考虑接种卡介苗。
- 健康教育: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疑似肺结核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播给他人。
- 隔离措施:对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减少与他人的接触,降低传播风险。
总之,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了解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加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王文豪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