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高心病),是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引发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患者都知道控制血压很关键,但在这之外,还有不少要点同样不容忽视。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讲讲。
一、高心病与血压的紧密联系
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心脏就得承受更大压力,像水泵长期在高压下工作一样,久而久之,心肌会变得肥厚,心脏腔室也可能扩大。这不仅会让心脏功能受损,还大大增加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所以控制血压是治疗高心病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二、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
1. 规律作息:良好的睡眠对高心病患者至关重要。每天尽量保证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心脏有足够时间休息恢复。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血压波动加剧,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稳定血压和心脏节律。
2. 适度运动:合适的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辅助降低血压。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这类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过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和清晨血压高峰期锻炼。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中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3. 戒烟限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饮酒则会干扰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高心病患者务必戒烟,同时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三、关注心脏功能变化
1. 留意症状:日常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果出现心慌、心悸,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可能意味着心脏功能下降;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小腿部位,很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迹象。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哪怕很轻微,也要及时就医检查。
2. 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电图能捕捉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则可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进展。一般建议每3到6个月复查一次,具体时间遵医嘱。
四、饮食的精细管理
1. 控制盐分摄入: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帮凶,会加重心脏负担。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减少咸菜、腌肉、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摄入。可使用低钠盐,但要注意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2.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像油炸食品、动物内脏、人造奶油等要少吃。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橄榄油、坚果等,有助于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
3. 营养均衡搭配:保证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多吃瘦肉、鱼类、豆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减轻心脏消化负担。
五、情绪与压力管理
1.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血压急剧上升,加重心脏负荷。高心病患者要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比如遇到烦心事,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
2. 压力应对策略:长期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血压和心脏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学会给自己减压。可尝试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高心病患者在努力控制血压的同时,从生活方式、心脏功能、饮食、情绪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管理自身健康,才能更好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贾晓燕 汝州市中医院 心病二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