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听起来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它却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为您介绍纤维肌痛综合征,包括其类型、症状、病因、治疗及预防,让您对它有一个全面而通俗的认识。
一、什么是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综合征,属于风湿免疫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伴随着疲劳、睡眠障碍、认知障碍以及情感障碍等多种问题。这种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是指不合并任何器质性疾病,即内脏器官没有损害而仅仅表现为疼痛等症状。而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则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也可能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非风湿性疾病。
二、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最核心的症状是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这种疼痛一般起病隐匿,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刺痛、灼痛等,程度因人而异。疼痛位置广泛,遍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肩部、脊柱和髋部最为常见。劳累、应激、精神压力以及寒冷、阴雨气候等都会加重病情。
除了疼痛,患者还常常感到疲劳,这种疲劳感与运动量多少无关,且不易通过休息缓解。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甚至失眠等。此外,情感障碍也是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对自己病情的过度关注,甚至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头痛、眩晕、四肢麻木、刺痛、蚁走感等症状,但进行检查时,却无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客观证据。
三、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中枢神经敏感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导致“中枢致敏”,表现为脑脊液中血清素和P物质等神经传递物质浓度升高。此外,免疫功能紊乱、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也可能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免疫功能紊乱方面,患者血清中可能出现抗甲状腺抗体,部分血清中的免疫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升高。感染方面,EB病毒、细小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等病毒感染可能诱发纤维肌痛。遗传因素方面,纤维肌痛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率明显增加。
四、如何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同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会使用压痛点检查方法。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有广泛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分布具有一致性,多呈对称分布。医生会用一定的力量按压这些压痛点,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在按压时出现疼痛表情或拒绝按压等防卫性反应,且压痛部位皮肤无异常变化,则有助于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
五、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何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辅以非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是首选药物,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调整全身状态。常用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此外,肌松类药物、第2代抗惊厥药、镇痛药物以及非麦角碱类选择性多巴胺D2和D3受体激动剂等也可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
非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宣教、认知行为治疗、水浴疗法、功能锻炼以及物理疗法等均可有效缓解症状。患者宣教是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首要前提,目的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纤维肌痛综合征,认识到紧张、压力是病情持续及加重的重要因素。认知行为治疗和操作行为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疲劳症状,改善不良情绪,调整机体功能。水浴疗法和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物理疗法如低中频电疗、局部痛点封闭等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六、如何预防纤维肌痛综合征?
虽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高危人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预防病情恶化。高危人群包括20~70岁人群,尤其是女性;生活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以及被微生物感染的人群。这些人群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劳累、情绪波动和受凉;预防感染,尤其是EB病毒、细小病毒、伯氏疏螺旋体等病毒感染;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的诱发疾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虽然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减轻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了解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类型、症状、病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全面了解纤维肌痛综合征,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丁娟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免疫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