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们的营养吸收、废物排出以及整体健康状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便秘和腹泻这两种常见的肠道问题。它们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一、便秘与腹泻的症状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通常每周少于3次)、排便困难(需要用力或感到肛门阻塞)、粪便干结(呈块状或球状,质地坚硬),并可能伴随腹胀、腹痛及长期食欲减退等症状。
而腹泻则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每天超过3次)、粪便稀薄(呈水样或糊状,质地松散),可能伴有腹部绞痛,且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引发脱水症状,如口干、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
二、便秘与腹泻的成因
1.便秘的成因主要包括:
便秘的成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缺乏水分、饮食过于精细而缺乏粗粮和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生活习惯因素,如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以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打乱肠道正常的生物钟;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疾病影响,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药物可能影响肠道神经递质或平滑肌功能,从而引发便秘。
2.腹泻的成因主要包括:
腹泻的成因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感染,破坏肠道正常生理功能;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不洁食物等饮食因素刺激肠道;抗生素等药物的副作用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导致的肠道炎症或功能紊乱;以及食物过敏或接触性过敏等过敏反应,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腹泻症状。
三、便秘与腹泻的诊断
便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饮食情况、运动量以及是否有精神压力等,以了解便秘的可能成因。同时,通过体格检查、腹部触诊等,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便秘的疾病。
腹泻的诊断则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腹泻病史、饮食习惯、用药情况等,并进行体格检查、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病原学检查。
四、便秘与腹泻的应对策略
1.便秘的应对策略: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8杯水,让身体保持水润状态。
加强锻炼: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肠道蠕动能力,缓解便秘。避免久坐不动,每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走动一下。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不要拖延。同时,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玩手机、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聊天、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药物治疗:严重便秘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液或开塞露等药物来缓解。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不能长期依赖。
2.腹泻的应对策略: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时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因此需要多喝水、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剂以保持水分平衡。
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含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以及牛奶和奶制品等。推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饭、面包、馒头、蒸蛋等。
补充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以通过口服乳酸菌或酸奶等方式摄入。但需注意,不适用于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
注意个人卫生: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在进食、用厕、接触食物前后等时刻,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适当休息:腹泻会导致身体虚弱和脱水,适当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康复。
及时就医:如果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呕吐、血便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给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便秘和腹泻是常见的肠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调节情绪等,以预防便秘和腹泻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便秘和腹泻症状,我们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樊姨君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