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确实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因为这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的一种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下是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详细解析,以及家长如何应对的建议。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发热: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在39°左右,发热可持续1周左右。年幼的孩子可能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咽峡炎: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咽痛及咽峡炎,表现为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偶尔可形成假膜。咽部肿胀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
淋巴结肿大: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为腋下、腹股沟等处。肿大的淋巴结常呈对称性、中等硬度、不粘连、无压痛,直径很少超过3cm,多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肝脾肿大:约有50%的患者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常有叩击痛。发病约1周后多可触及脾脏,伴轻压痛,2-3周后脾脏逐渐缩小。
皮疹:皮疹出现率约10%-15%,多在第4-10天出现,可出现多样性皮疹,如红色斑丘疹、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等,多见于躯干部,1周内可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
眼睑水肿:约50%的患者可有眼睑水肿。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多汗、乏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因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易感人群:在我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发生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6岁。这与此年龄段免疫功能相对较低、在家庭中或托幼机构中经口腔唾液飞沫传播有关。
三、家长如何应对
及时就医:如孩子出现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就医,进行血常规、EB病毒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能够自愈。因此,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镇静、止咳及保肝等。无并发症的普通病例,不应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对本病的有效性尚不确定,故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如伴有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脾破裂。
饮食调理:家长应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
心理关怀:孩子患病期间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预防措施
避免密切接触:避免让孩子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室内的滞留时间。
总之,孩子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家长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孩子的健康。
(陈楠 镇平县人民医院 儿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