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有个“漏洞”?室间隔缺损真相大公开

2025-01-02 20: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探讨人类身体的奥秘时,心脏这一至关重要的器官总是引人关注。它不仅是生命的发动机,更是维持血液循环的核心。然而,有时候,这个强大的器官也会面临一些先天性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室间隔缺损。本文将详细解析室间隔缺损的真相,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一、室间隔缺损的定义与背景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如果把心脏看作一栋两层的楼房,楼上两间为心房,楼下两间为心室。把心房隔开的墙是房间隔,把心室隔开的墙则是室间隔。室间隔缺损,顾名思义,就是室间隔上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开口,造成左右心室血流的异常流通。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成年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5%-20%,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3%,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25%。

二、室间隔缺损的类型与大小
室间隔缺损可以根据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膜部缺损: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室间隔缺损的60%-70%。膜部缺损通常较大,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2. 肌部缺损:相对较少见,缺损通常较小,又称Roger病。

3. 其他类型:包括右心室流出道缺损、室上嵴缺损、三尖瓣隔瓣后方缺损以及心尖部缺损等。

缺损的大小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有重要影响。缺损若小于0.5厘米,分流量较小,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缺损较大时,则可能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

三、室间隔缺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室间隔缺损有家族遗传性,如果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患室间隔缺损,那么后代更容易患病。

2. 环境因素:包括怀孕初期病毒感染、母亲服用致畸药物、胎儿早产等。此外,产妇年龄大于35岁、营养不良、酗酒、早期先兆流产、接触放射线等也可能增加新生儿患室间隔缺损的风险。

四、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因缺损大小而异。较小的缺损可能无明显症状,而较大的缺损则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1. 无症状期:缺损较小时,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 症状期:缺损较大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易疲劳、多汗、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左右心室之间的分流量和肺动脉压力的增加密切相关。

3. 并发症:长期未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等。这些并发症可能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五、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方法
怀疑室间隔缺损时,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主要包括:

1. 心电图:有助于观察到血液在心室间异常流动的情况。

2. 超声心动图:这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首选方法。它可以精确诊断出缺损的大小、位置和分流情况。

3. 胸部X线:有助于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以及肺动脉的扩张情况。

4. 心导管检查:有助于判断小儿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评估肺血管阻力等。

六、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
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缺损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1.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心脏功能。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室间隔缺损,只能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2.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的缺损或已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通过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常用的修补材料包括自体心包补片、牛心包补片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如腋下小切口手术)逐渐成为主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X线或超声心动图的指引下,通过穿刺血管将封堵器送至室间隔缺损边缘,释放封堵器以达到缺损封堵的目的。介入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小或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七、室间隔缺损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室间隔缺损的关键在于避免已知的致病因素。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早期治疗和规范随访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大多数经过及时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预后良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而,对于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八、结语
综上所述,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了解室间隔缺损的定义、类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与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赵燕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血管外科一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