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的“持久战”

2024-02-19 17: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溃疡性结肠炎,这一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被视为肠道黏膜上的一场“持久战”。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以下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与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变局限于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该病以腹痛、腹泻、解黏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在我国呈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尽管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等。其中,肠道免疫失衡被认为是引起发病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某种原因导致肠道出现了“倒戈”现象,机体的“免疫部队”将肠道黏膜视为“敌人”,并发起强烈而持久的攻击,导致肠道黏膜产生持续炎症损伤。此外,饮食不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药物等也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程度不一。大多数患者为轻中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解黏液血便。腹痛通常位于左下腹或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排便后可能缓解。腹泻频繁,大便多呈糊状,混有黏液、血液或脓液。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体重减轻、疲劳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肠梗阻、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

四、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与诊断

对于疑似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血常规、结肠镜、黏膜活检、钡剂灌肠和粪便常规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能够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通过结肠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并结合病理活检结果作出准确诊断。

五、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且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炎症反应,降低病情活动度,改善患者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大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口术等。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

六、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与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风险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和病情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肠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使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恶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降低复发风险。

七、总结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反复发作。但通过合理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管理,可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是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

 

(郑振忠 南阳南石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