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5大要点,重塑健康生活

2024-11-07 10: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在经历急性期治疗后,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而康复训练,就成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的关键环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的5大要点。

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时间就是大脑,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的48小时至72小时,就应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的可塑性,通过大脑的功能重组,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例如,患者在发病后的几天内,就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翻身、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能够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为后续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康复方案

每个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年龄、基础疾病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康复训练方案必须因人而异。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然后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比如,对于肢体偏瘫的患者,如果上肢力量较弱,会重点进行上肢的力量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如果平衡功能差,则会安排平衡训练,如在平衡板上站立、行走等。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问题,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例如,在进行肢体运动训练时,先从被动运动开始,如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关节;当患者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后,再进行主动运动,如患者自己抬手、抬腿等;随着患者功能的进一步恢复,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和强度,如进行负重训练、行走训练等。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操之过急,可能会导致患者受伤,或者引发患者的疲劳和抵触情绪,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多方面康复训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障碍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康复训练也需要涵盖多个方面。除了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外,还应包括言语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师会通过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言语能力;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则会进行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吞咽功能训练也非常重要,它可以预防患者因吞咽困难而导致的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通过多方面的康复训练,能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与社会支持

康复训练不仅仅是患者在医院或康复机构的事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家人的关心和鼓励,能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和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监督患者按时服药等。同时,社会也应该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建设无障碍设施,方便患者出行;开展社区康复活动,让患者能够在社区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能够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康复治疗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掌握这5大要点,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希望每一位脑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在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生活。

(潘思羽 西平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