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简称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以及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预后的差异性很大,治疗需个体化。以下是对MDS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的详细科普。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贫血症状
贫血是MDS的核心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及气短,这些症状随贫血加剧而恶化。红细胞数量因骨髓无效造血而减少,无法满足身体需求。严重时,患者可能遭遇心绞痛和呼吸困难,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这些症状凸显了MDS对造血功能的破坏,强调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2.出血症状
部分患者可现出血症状,如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及鼻腔、牙龈出血。病情恶化时,可出现眼底出血、消化道出血(黑便、呕血)乃至脑出血,危及生命。这些症状源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体现了MDS对凝血机制的严重影响。及时识别并处理出血症状,对MDS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3.感染症状
由于MDS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肛周等常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此外,MDS患者还可能伴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1.血象检查
通过血象检查,可以观察患者的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MDS患者血象常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且红细胞形态异常,这些指标异常对MDS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2.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MDS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骨髓中各类细胞的增生情况、形态特征及分化程度。MDS患者骨髓象通常表现为细胞增生活跃,但出现病态造血现象,如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任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3.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对于MD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发现MDS患者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如5q-、7q-、-7/7q+、20q-等。这些染色体异常与MDS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
4.分子生物学检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DS相关基因突变被发现。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检测MDS患者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如RUNX1、ASXL1、TP53等。这些基因突变对于MDS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5.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MDS的患者,还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骨髓组织的结构变化及细胞形态特点,进一步确认MDS的诊断。
6.流式细胞术检查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先进的细胞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MDS患者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异常。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查,可以发现MDS患者骨髓中存在单克隆细胞群,为MDS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及病态造血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MDS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两个必要条件和一个确定标准。必要条件包括持续6个月以上的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并排除其他可导致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确定标准则包括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任一系至少达10%的病态造血,环状铁粒幼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5%~19%,以及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等。
三、结论
MDS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手段,可以实现对MDS的准确诊断。对于疑似MDS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张莳 开封一五五医院 血液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