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急诊:如何用手法复位简单骨折

2025-01-30 13: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中医认为,骨折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骨伤的记载,随着历史发展,中医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一套独特理论。骨折不仅是骨骼本身的损伤,还会影响周围筋肉、气血运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骨折后局部的损伤会引发全身气血、经络的变化,因此在治疗骨折时,需兼顾整体与局部。简单骨折通常指骨折端移位不严重、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情况,如不完全骨折、无移位的裂纹骨折等。对于这类骨折,中医手法复位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手法复位前的准备
(一)诊断明确
在进行手法复位前,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受伤经过,了解外力的大小、方向、受伤部位等信息。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受伤部位有无肿胀、畸形、压痛,肢体的活动情况等。此外,借助现代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片,明确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方向等,为制定复位方案提供依据。例如,桡骨远端骨折,通过 X 线片可清晰地看到骨折线的位置、骨折块的移位情况,是伸直型还是屈曲型骨折,从而确定合适的复位手法。

(二)患者沟通与安抚
骨折患者往往因疼痛、恐惧等情绪,对治疗存在担忧。医生在复位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向其解释手法复位的过程、目的、可能出现的感觉以及预期效果,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确保在复位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三、常用手法复位方法
(一)拔伸牵引
拔伸牵引是骨折复位的基本手法,通过对抗牵引,纠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和短缩畸形。以小腿骨折为例,患者仰卧位,助手分别握住患肢的大腿和足部,沿肢体纵轴方向进行对抗牵引。医生双手握住骨折部位,根据骨折移位情况,调整牵引的力量和方向,逐渐恢复肢体的长度。牵引时要注意力量均匀、持续,避免过度牵引造成新的损伤。

(二)旋转屈伸
对于有旋转或成角畸形的骨折,需运用旋转屈伸手法进行纠正。如前臂骨折,若骨折端存在旋转畸形,医生在牵引的基础上,根据 X 线片显示的旋转方向,将骨折远端向相反方向旋转,以纠正旋转畸形。对于有前后或侧方成角的骨折,医生可通过屈伸关节的方法,利用肢体的杠杆作用,使骨折端恢复正常对线。例如,肱骨髁上骨折,若骨折远端向后移位,医生在牵引下,将肘关节屈曲,利用肱二头肌的牵拉力量,使骨折远端向前复位。

(三)端挤提按
当骨折端有侧方移位时,采用端挤提按手法。医生用双手拇指或掌根,将骨折远端向骨折近端挤按,同时用其余手指将骨折近端向远端提,使骨折端相互对合。如尺桡骨骨折,若骨折端向尺侧或桡侧移位,医生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用拇指和其余手指分别从尺桡两侧进行端挤提按,纠正侧方移位。

四、手法复位的技巧与要点
(一)时机选择
手法复位的时机很关键,一般在骨折后尽早进行,此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肌肉尚未发生痉挛,复位相对容易。但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损伤,如颅脑损伤、内脏破裂等,需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骨折复位。

(二)动作轻柔准确
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医生的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粗暴操作加重损伤。要熟悉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方向,运用适当的力量和手法进行复位。同时,在复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疼痛程度、面色、生命体征等,及时调整手法和力量。

(三)动静结合
中医强调骨折治疗的动静结合原则。手法复位后,要给予适当的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但固定并非完全制动,要在保证骨折稳定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肌肉的收缩舒张活动、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有利于骨折愈合。

五、复位后的观察与处理
(一)观察肢体情况
手法复位固定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功能。如手指或足趾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有无麻木、疼痛加剧等情况。若出现肢体肿胀明显、皮肤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等,可能提示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需及时调整固定。

(二)配合中药治疗
复位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等方剂;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如接骨丹等;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如六味地黄丸等。同时,可外用中药膏剂或洗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总之,中医手法复位简单骨折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准确的诊断、合适的手法以及复位后的科学处理,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但手法复位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闫振界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