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现代医学治疗众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潜在风险。麻醉作为手术的关键环节,其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手术风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麻醉护理角度深入探究,能为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提供更多保障。
手术前的麻醉护理工作细致而全面,是降低手术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术前评估是重中之重,麻醉护士会收集患者全方位的信息。除了常规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还会深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疾病,却可能对麻醉和手术产生深远影响。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血压波动的风险更高,心脏病患者可能对某些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此外,过敏史也是必须精准掌握的信息,任何一种麻醉药物过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危及生命。通过细致的术前评估,麻醉护士能够协助麻醉医生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麻醉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因个体差异带来的风险。
心理护理在术前也扮演着关键角色。面对手术,绝大多数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激活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种生理状态会增加心脏负担,提高手术风险。麻醉护士会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用温和的语言向患者介绍麻醉的流程、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感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让患者了解到麻醉是安全可控的,从而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以更平稳的心态迎接手术。
手术中,麻醉护理工作进入关键实战阶段。生命体征监测是麻醉护理的核心任务之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指标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窗口。麻醉护士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心率过快或过慢、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必须立即准确判断原因,并迅速与麻醉医生协同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血压骤降可能是麻醉深度不当、出血过多、血管扩张等因素导致,麻醉护士要协助医生快速判断病因,及时调整麻醉深度、补充血容量或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气道管理是手术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抑制甚至消失,气道保护反射减弱或消失。此时,保证气道通畅至关重要。麻醉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气道管理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如气管插管、喉罩置入等,协助麻醉医生顺利建立人工气道。在手术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气道的固定情况,防止气道移位、扭曲或堵塞。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避免因气道问题引发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麻醉药物的管理也是手术中麻醉护理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进程对麻醉药物的需求各不相同。麻醉护士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精确计算和配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并确保药物的输注速度准确无误。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速度,防止出现麻醉过深导致呼吸抑制、苏醒延迟,或者麻醉过浅引发患者术中知晓、体动等不良事件。
手术结束后,麻醉护理工作仍在继续,术后护理同样对降低手术风险起着关键作用。在麻醉苏醒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疼痛等。恶心、呕吐可能导致误吸,引起呼吸道梗阻和肺部感染;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利于术后恢复。麻醉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缓解这些不适症状。比如,给予止吐药物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同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
对于术后需要留置镇痛泵的患者,麻醉护士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定期检查镇痛泵的运行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反馈及时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因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风险。
从麻醉护理的全流程来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术前的精心准备、术中的精准操作与严密监测、术后的悉心护理,共同构成了降低手术风险的坚固防线。麻醉护理团队凭借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保驾护航。
(孟星 河南省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