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巧用中医妙法,轻松化解痛经困扰烦恼

2023-04-19 16: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9587

痛经,是许多女性在生理期都会遭遇的 “痛苦” 经历,它不仅影响着身体的舒适度,还可能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不过,中医有着诸多妙法,可以帮助女性朋友们巧妙地化解痛经带来的困扰烦恼,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了解痛经的中医成因

在中医理论中,痛经的产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1. 气血不畅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容易引发痛经。比如有的女性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焦虑的状态,肝郁气滞,气的运行受阻,进而影响血的流通,导致经血在胞宫中瘀滞,不通则痛,每到经期就会出现腹部疼痛难忍的情况。还有一些女性因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循环较为缓慢,也容易在经期出现气血不畅而致痛经。

2. 寒凝血瘀

寒邪入侵人体也是导致痛经的常见原因之一。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季节穿着单薄,或者爱吃生冷食物,像冰淇淋、冷饮等。寒邪容易凝滞血脉,使得经血在体内凝结成瘀,无法顺畅排出,在经期时就会出现小腹冷痛,疼痛得热则减等典型的症状表现。

3. 肝肾亏虚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对于女性的月经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女性先天体质虚弱,或者后天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等,导致肝肾亏虚,那么在经期时,胞宫失于濡养,也会引发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是隐隐作痛,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伴随症状。

二、中医妙法之饮食调理

1. 食疗药膳

对于气血不畅导致的痛经,可以尝试饮用 “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有着活血调经的功效,红糖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中益气。将适量的益母草和红糖一起加水熬煮,在经期前几天以及经期时饮用,能够帮助促进经血的顺畅排出,缓解痛经症状。

若是寒凝血瘀型痛经,“艾叶鸡蛋汤” 是不错的选择。艾叶性温,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把艾叶和鸡蛋一起煮,吃蛋喝汤,可有效改善寒邪凝滞引起的小腹冷痛,让身体温暖起来,利于经血排出,减轻疼痛程度。

而对于肝肾亏虚型痛经,可常食用 “枸杞山药粥”。枸杞滋补肝肾,山药健脾益肾,二者熬煮成粥,能够起到补益肝肾、调养身体的作用,长期坚持食用,对于因肝肾不足引起的经期腹痛、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功效。

2. 饮食禁忌

无论何种类型的痛经,在经期都要尽量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像苦瓜、绿豆、螃蟹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寒邪,阻碍气血运行,使痛经更加严重。同时,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也要少吃,以防助生湿热,影响气血的调和,不利于经期身体的调养。

三、中医妙法之穴位按摩

1.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处。它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对于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在经期出现痛经时,可用手指点按关元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能够起到温阳固脱、理气和血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腹部疼痛,促进经血的正常运行。

2. 气海穴

气海穴在脐下 1.5 寸处,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气海穴可以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痛经时,将双手搓热后,一只手放在气海穴上,轻轻按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数十圈,可有效调节气血,减轻疼痛,尤其是对于因气血不足或气血不畅引发的痛经效果较好。

3.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够调节三阴经气血。在经期,用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按压 1 - 2 分钟后松开,重复操作多次,对于改善肝肾亏虚以及气血瘀滞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痛经都很有帮助,可使气血调和,缓解疼痛症状。

四、中医妙法之艾灸疗法

1. 艾灸材料与操作

艾灸所用的材料一般是艾绒制成的艾条或者艾炷。在进行艾灸缓解痛经时,可以选择温和灸或者回旋灸的方式。比如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悬于穴位上方 2 - 3 厘米处,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艾灸 10 - 15 分钟左右。回旋灸则是将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方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使温热感均匀渗透。

2. 常用穴位及功效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子宫穴,它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旁开 3 寸处。艾灸子宫穴能够直接作用于胞宫,起到暖宫散寒、理气活血的作用,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

还有神阙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神阙穴为人体的要穴,艾灸此穴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通过艾灸神阙穴能有效改善全身的气血循环,缓解因宫寒等原因导致的痛经,让腹部温暖舒适,减轻疼痛程度。

五、中医妙法之中药调理

1. 辨证论治开方

如果痛经症状较为严重,通过饮食、穴位按摩等方法不能很好地缓解时,就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进行辨证论治开方用药。比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医师可能会开出以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的方剂,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来缓解疼痛。寒凝血瘀型痛经则可能会用到少腹逐瘀汤,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肝肾亏虚型痛经,常用的方剂有调肝汤等,起到补益肝肾、养血止痛的作用。

2. 正确服用中药

服用中药时也要遵循医嘱,一般来说,在经期前一周左右开始服用调理的中药,效果会更好。中药的煎服方法也有讲究,要按照正确的时间、火候等进行煎药,并且要按时按量服用,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最大程度地缓解痛经问题。

总之,痛经虽然令人烦恼,但通过巧用中医的这些妙法,从饮食、穴位、艾灸到中药调理等多方面入手,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痛经的成因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女性朋友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痛经带来的困扰,让生理期过得更加轻松舒适,重新找回健康活力的生活状态。不过,如果痛经症状极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还是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确保身体的健康。

(朱文芳 安阳市中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0
0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7 今日访问量: 257
昨日访问量: 4191 总访问量: 681908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