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是解决疾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往往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其中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种情况。而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方法,能够在术后防血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守护患者的下肢健康,让患者无后顾之忧。本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中医是如何助力这一过程的。
一、认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及原因
1. 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轻者可能导致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和生活质量。而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到肺动脉,就可能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 原因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多种因素相关。手术过程中血管壁受到损伤,使得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容易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同时,手术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内瘀滞,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患者自身的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高血脂、高血糖等,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二、中医理论对术后血栓形成的认识
在中医范畴中,术后气血亏虚、脉络损伤,加上患者卧床等因素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这与现代医学中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血栓形成的观点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运行正常则周身通畅,一旦气血阻滞,就容易产生各种病理变化,瘀血阻于下肢脉络,便会引发类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表现。
三、中医助力术后防血栓的妙法
1. 中药内服调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术后情况,中医师会进行辨证论治开具中药方剂。
对于气血亏虚、瘀血内阻型的患者,常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推动血行,配伍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能够起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改善术后气血不足且瘀血阻滞的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若是患者因痰湿较重,阻滞脉络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可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二陈汤化痰祛湿,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两方合用,化痰祛湿与活血化瘀并重,使体内痰湿得化,瘀血得消,保证脉络通畅,防止血液瘀滞形成血栓。
在服用中药时,要严格遵循医嘱的剂量和服用时间,一般建议在术后早期开始服用,持续一段时间,以发挥最佳的预防效果。
2. 中药外敷
采用中药外敷也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乳香、没药、大黄、芒硝等按照一定比例研成粉末,用适量的凡士林等调和成膏状,外敷于下肢容易出现血栓的部位,如小腿后侧、大腿内侧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的功效,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的瘀血状态,抑制血栓的形成。同时,外敷的药物还能缓解因手术或潜在血栓可能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
足三里穴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术后按摩此穴,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下肢肌肉的收缩力,有助于推动血液回流,防止血液在下肢静脉内瘀滞形成血栓。按摩时,可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按压穴位,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摩 3 - 5 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
三阴交穴同样重要,其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按摩三阴交穴能够调节三阴经气血,起到活血化瘀、健脾利湿等功效。对于术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操作时,以同样的手法按压穴位,两侧穴位都要进行按摩,每次按摩 2 - 3 分钟即可。
还有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按摩涌泉穴可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同时也能促进下肢的气血流通,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帮助,按摩时可采用点按、揉擦等方法,每次按摩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一般 3 - 4 分钟左右即可。
4. 艾灸疗法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如气海穴,位于脐下 1.5 寸处,艾灸气海穴可培补元气,使元气充足,推动气血运行,改善术后气血不足的状况,预防因气血不畅导致的下肢血栓形成。操作时,可采用温和灸的方式,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悬于气海穴上方 2 - 3 厘米处,使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每次艾灸 10 - 15 分钟,每日 1 - 2 次。
血海穴也是艾灸的常用穴位之一,其在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艾灸血海穴能活血化瘀、补血养血,调节血海的气血盈亏,保证下肢血脉的通畅,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同样采用温和灸,每次艾灸 10 - 12 分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艾灸频率。
5. 中医康复操
术后早期,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中医康复操。比如,让患者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屈伸运动,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缓慢而有节奏地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每次进行 10 - 15 分钟,每天数次。这样的康复操能够有效激活下肢肌肉,促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帮助血液回流,就如同给下肢的血管安装了一个 “助力泵”,减少血液瘀滞,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踮脚尖的动作,双脚与肩同宽,缓慢踮起脚尖,尽量将身体抬高,然后再缓慢放下,反复进行,这一动作同样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助力预防血栓。
四、中医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1. 优势
中医的方法大多是从整体出发,注重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通过改善机体的内环境来预防血栓形成,副作用相对较小。而且这些方法操作简便,很多患者在医院病房或者居家时都可以自行实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依从性。同时,多种中医方法可以联合应用,协同发挥作用,提高预防血栓的效果。
2. 注意事项
虽然中医方法有诸多益处,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中药内服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避免药不对症。中药外敷时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红肿、瘙痒等情况要及时停止使用。穴位按摩和艾灸要掌握好力度和温度,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尤其是对于感觉减退的患者更要谨慎操作。进行中医康复操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对手术创口等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中医在术后防血栓、守护下肢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方法,患者和医护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让患者的下肢健康无忧,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朱文芳 安阳市中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