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夜晚睡觉时,身边的人呼声震天,可突然之间,这响亮的呼噜声戛然而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又伴随着一声粗重的喘气声重新响起。这可不是简单的呼噜打得响,很有可能是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病症,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许多人的睡眠质量,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危害。不过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睡眠呼吸暂停,一起探寻让睡眠重新安稳的方法。
一、揭开睡眠呼吸暂停的神秘面纱
睡眠呼吸暂停,简单来说,就是在睡眠过程中,呼吸会反复出现短暂的停止现象。正常情况下,我们睡觉时呼吸平稳且规律,空气顺畅地进出肺部,为身体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但对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睡眠期间,呼吸道会发生阻塞,或是呼吸的神经调节出现问题,使得呼吸暂停,短则十几秒,长则可达两分钟之久。
这种病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80%-90%,通常是由于上呼吸道,像鼻腔、咽喉部位的软组织松弛、塌陷,堵塞了气道,就好比原本通畅的管道里突然多了个“障碍物”,阻碍了空气通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因为大脑呼吸中枢对呼吸的调控失常,发出的指令乱了套,导致呼吸暂停,相对少见;还有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兼具阻塞性和中枢性两者的特点。
二、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不止是睡不好觉
1.白天嗜睡乏力:夜间频繁的呼吸暂停,使得身体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大脑和身体一直处于“缺氧警报”状态。好不容易熬过了夜晚,到了白天,患者就会感觉极度困倦,眼皮直打架,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开车时,都忍不住打瞌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等危险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引发的缺氧,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就好像心脏和血管在“缺氧高压”的恶劣环境下“负重前行”,随时可能“罢工”。
3.代谢紊乱:身体缺氧还会干扰正常的代谢功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患病几率增加。同时,血脂代谢也会出现异常,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增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4.影响精神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差,每晚都在与呼吸暂停“搏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一方面是身体不适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对睡眠的恐惧,担心晚上又睡不好,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又反过来加重睡眠障碍。
三、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的“蛛丝马迹”
1.响亮且不规律的呼噜声:如果家人睡觉时呼噜声特别大,而且呼噜声不是均匀连续的,中间夹杂着呼吸停顿,停顿时间有时能明显感觉到,随后是一声很响的呼噜或大口喘气声,这就是很典型的表现。一般来说,呼噜声超过60分贝,并且伴有呼吸暂停,就需要警惕了。
2.夜间憋醒:患者本人在睡梦中可能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被憋醒,然后猛地坐起来大口喘气,仿佛刚从水下憋气挣扎上岸。这种夜间憋醒的情况可能每晚发生多次,严重影响睡眠的连续性,导致睡眠深度极浅,无法进入真正的休息状态。
3.晨起症状:早上醒来后,患者常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喉咙疼痛,因为夜间张口呼吸,空气没有经过鼻腔的湿润、加温,直接刺激咽喉部,水分大量流失。还可能伴有头痛,主要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头部胀痛,一般起床活动一会儿后头痛会有所缓解。
4.白天表现:如前文所述,白天极度嗜睡,无论怎么补觉都还是觉得困乏。在开会、看电视甚至吃饭时,都能毫无征兆地睡着。另外,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丢三落四,情绪波动大,这些白天的异常表现都可能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四、应对睡眠呼吸暂停:多管齐下寻安稳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轻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或许就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首先,要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OSAH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部和咽喉部过多的脂肪堆积,容易压迫气道。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食用量,同时结合适度的运动,像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减轻体重,减少气道压力。
戒烟戒酒也非常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成分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肿胀、分泌物增多,加重气道阻塞;酒精则会抑制呼吸中枢,降低肌肉张力,尤其是在睡眠时,更容易导致呼吸道塌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形成良好的生物钟,有助于维持呼吸道肌肉的正常功能。
2.睡眠姿势改变:尝试改变睡眠姿势,对于一些患者也有帮助。睡觉时尽量避免仰卧位,因为仰卧时舌根容易后坠,堵塞气道。可以采用侧卧位,在睡衣背后缝一个网球,或者使用专门设计的防止仰卧的睡眠辅助器具,当患者不自觉翻身成仰卧位时,会因不适感而重新翻回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
3.口腔矫治器:对于部分患者,口腔矫治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它类似于运动员佩戴的牙套,通过调整下颌位置,向前牵拉下颌,带动舌根及周围软组织前移,拓宽气道空间,减少气道塌陷的可能性。口腔矫治器需要在口腔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制,佩戴初期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一般适应几天后就能逐渐习惯,每晚睡觉时佩戴,能有效改善呼吸暂停情况。
4.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这是目前治疗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患者睡觉时需要佩戴一个面罩,面罩通过管道与一台小型呼吸机相连,呼吸机持续向气道内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就像给气道“撑起一把伞”,保持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避免塌陷,保证呼吸顺畅。虽然刚开始佩戴面罩可能会觉得有些憋闷、不适应,但只要坚持使用,绝大多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白天的症状都能得到显著改善。
5.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存在明显上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导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手段。手术通过矫正鼻腔、咽喉部的畸形,切除肥大的组织,拓宽气道。不过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术后恢复也需要时间,需要在耳鼻喉科医生的全面评估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五、治疗后的持续关注:巩固睡眠成果
即使经过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检查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比如使用CPAP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评估压力参数,确保呼吸机的压力始终适宜。
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体重反弹、再次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以免病情复发。同时,关注自身睡眠质量和白天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重新采取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安稳睡眠。
六、总结:重寻安稳睡眠之路
睡眠呼吸暂停虽然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及时发现“蛛丝马迹”,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多管齐下,就能逐渐改善症状,让睡眠重新变得安稳。从生活方式的点滴改变,到专业的治疗手段,每一步都是走向健康睡眠的关键。
让我们重视睡眠呼吸暂停这个问题,为自己和身边人的睡眠健康保驾护航,在每一个夜晚都能安心入睡,在白天拥有充沛的精力,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李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重症监护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