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这个无声的健康杀手,正悄然威胁着全球大量人口的健康。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 2.45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手段,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治疗效果。本文将详细剖析这些误区,并介绍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常见误区
1.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一旦血压恢复正常,便擅自停药。他们认为血压正常了就无需再服药,担心“是药三分毒”,长期服药会损害身体。实际上,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血压正常是药物治疗的结果,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反弹,甚至比服药前更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例如,王大爷患高血压多年,血压控制稳定后自行停药,结果一周后血压飙升,引发了脑出血,危及生命。
2.误区二:凭感觉用药
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血压就不高,不需要吃药;有症状时才服药,症状缓解就停药。然而,血压的高低与症状并不完全成正比。有些患者血压很高,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种“无症状高血压”更危险,因为患者容易忽视病情,不进行规范治疗,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逐渐损害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着高血压带来的健康威胁。
3.误区三:追求快速降压
部分患者治病心切,希望血压能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于是自行加大药量或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快速降压可能导致身体无法适应,引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正确的降压原则是平稳、缓慢降压,在数周甚至数月内将血压逐渐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4.误区四:迷信“特效药”“保健品”
一些患者轻信某些广告宣传,认为有能根治高血压的“特效药”,或者觉得保健品可以替代降压药。目前,医学上还没有能彻底根治高血压的药物,所有正规降压药都只能控制血压。而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高血压,它们可能对血压有一定调节作用,但无法达到药物的治疗效果。依赖保健品而停用降压药,会使血压失控,增加健康风险。
二、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法
1.遵医嘱服药
这是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关键。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身体状况、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控制目标是收缩压低于150mmHg;而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更为严格,收缩压需低于130mmHg。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联合用药
对于一些血压较高或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可以增强降压效果,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比如,沙坦类药物与地平类药物联合,既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又能互相抵消部分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患者不可自行随意搭配药物。
3.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
人体血压在一天中呈波动变化,多数人有“两峰一谷”的特点,即上午6 - 10点、下午4 - 8点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根据血压波动规律,一般建议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半小时内服用降压药,以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压波动规律特殊,如“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高,白天血压相对较低),这类患者的服药时间可能需要调整。患者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规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服药时间。
4.坚持长期治疗
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治疗的观念,无论血压是否正常,都要坚持服药。长期平稳控制血压,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等,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擅自停药或换药。
三、结语
药物治疗高血压是一场持久战,患者要走出常见误区,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通过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高血压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