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可能影响肢体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残疾。而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许多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容易陷入误区,影响康复效果。掌握骨折后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规避常见误区,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骨折愈合阶段划分
在了解康复训练方法前,需要先明确骨折愈合的基本阶段。骨折愈合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血肿炎症机化期通常在骨折后的 1 - 2 周内,此阶段骨折部位形成血肿,逐渐机化;原始骨痂形成期大约从骨折后 2 - 3 周开始,持续至 8 - 12 周,骨组织开始生长,逐渐形成骨痂;骨痂改造塑形期则在骨折后 8 - 12 周以后,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骨痂不断改造塑形,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愈合阶段,康复训练的重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骨折后康复训练的正确方法
(一)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
在骨折后的 1 - 2 周内,骨折部位尚不稳定,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为主。患者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以及足趾的屈伸活动 。同时,可对骨折部位的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可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肌肉,每次收缩持续 5 - 10 秒,然后放松,每组进行 10 - 15 次,每天进行 3 - 4 组。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二)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折后 2 - 3 周至 8 - 12 周,随着骨痂的逐渐形成,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康复训练可逐渐增加强度。在继续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的基础上,开始进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需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动作要轻柔,避免暴力,以防骨折移位。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肘关节、肩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此外,可适当进行一些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以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如拄拐杖部分负重行走,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控制负重的重量和时间。
(三)后期(骨痂改造塑形期)
骨折 8 - 12 周以后,骨折基本愈合,康复训练的重点是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此时,患者可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训练,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以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同时,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进行器械训练、负重训练等,逐渐恢复到受伤前的肌肉力量水平。对于一些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如运动员,还需进行专项功能训练,以适应特定的运动需求。此外,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也不容忽视,可通过平衡板、瑜伽等方式进行,提高肢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三、骨折后康复训练的常见误区
(一)过度休息,忽视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认为骨折后只要静养就能恢复,害怕活动会导致骨折移位,因此长时间卧床休息,不进行康复训练。这种做法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事实上,在骨折部位稳定的情况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不会影响骨折愈合,反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训练强度过大、过于激进
有些患者急于求成,在康复训练时过度加大训练强度,进行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活动。这种做法容易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延长康复时间。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和身体的恢复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切不可操之过急。
(三)只注重骨折部位的训练,忽视整体协调
骨折康复训练不仅要关注骨折部位的恢复,还应注重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然而,许多患者在训练时只专注于骨折部位的活动,忽视了其他部位的训练。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只注重下肢的力量训练,而忽略了上肢和核心肌群的训练,这会导致身体平衡能力下降,增加摔倒的风险,也不利于整体功能的恢复。
(四)自行盲目训练,不遵循医嘱
康复训练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但有些患者自行查阅资料或听他人建议,盲目进行康复训练,不遵循医嘱。这种做法可能会因训练方法不当,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关键的过程,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避免常见误区,才能确保骨折顺利愈合,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患者应积极与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沟通,严格按照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进行训练,同时保持耐心和信心,以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
(高迎娜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 外一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