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骨骼,使患者在不经意间就可能遭遇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与细致的日常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发展进程。
一、骨质疏松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生理角度来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逐渐失衡。成骨细胞的活性下降,新骨生成速度减缓,而破骨细胞持续吸收旧骨,导致骨量不断流失。女性在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骨吸收加速,使得绝经后女性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个体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除了生理和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几率。长期缺乏运动,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会导致骨密度降低;过度饮酒、吸烟以及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会干扰钙的吸收与代谢;饮食中钙和维生素 D 摄入不足,无法为骨骼生长和维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样会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等,也会影响骨代谢,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的科学预防措施
(一)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钙是构建骨骼的主要原料,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每 100 毫升牛奶约含钙 104 毫克,每天饮用 300 - 500 毫升牛奶,就能满足大部分钙需求。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以及虾皮、芝麻、海带等食物,也是钙的良好来源。同时,维生素 D 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包括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蛋黄等,适当晒太阳也能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 D,建议每天在阳光下暴露 15 - 30 分钟 。此外,还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保证骨基质的合成,瘦肉、鱼类、蛋类、豆类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二)适度运动,增强骨密度
运动可以通过对骨骼产生机械应力,刺激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群,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所不同。中老年人可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既能增强骨骼强度,又能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年轻人则可以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通过肌肉收缩对骨骼施加压力,促进骨量增加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搭配 2 - 3 次的力量训练。
(三)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对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骨细胞的正常代谢,抑制骨形成;酒精则会干扰钙的吸收和利用,还可能导致性腺功能减退,影响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骨代谢。此外,减少咖啡、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过量饮用,因为这些饮品中的成分可能抑制钙的吸收,增加钙的排泄。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调节,对骨骼健康同样有益。
三、骨质疏松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一)加强生活防护,预防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脆性增加,轻微的碰撞或摔倒都可能引发骨折,因此生活中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在室内,保持地面干燥防滑,避免地面有水渍或杂物,可在卫生间、浴室等易滑倒区域安装扶手;在室外行走时,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于光滑的鞋子,行走时注意观察路面情况,防止绊倒或滑倒 。同时,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和危险动作,如跳跃、快速奔跑、攀爬高处等。
(二)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确诊骨质疏松后,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 D 制剂、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以及促骨形成药物等。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有所不同,患者需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测和相关检查,了解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心理关怀与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因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自身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听音乐、看书、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此外,定期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如血压、血糖、血脂等,积极治疗其他慢性疾病,避免这些疾病对骨质疏松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日常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骨质疏松患者,都应重视骨骼健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为骨骼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高迎娜 武警河南总队医院 外一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