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而康复过程对于恢复骨骼功能和身体整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锻炼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骨折康复锻炼的秘籍。
一、骨折初期(伤后 1 - 2 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在骨折后的初期,虽然受伤部位需要固定,但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此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不影响骨折固定的锻炼。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这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锻炼方式。例如上肢骨折,可握拳、松拳,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促进血液循环。下肢骨折时,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也就是绷紧大腿肌肉,保持数秒后再放松。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能像启动身体内部的 “血液循环泵” 一样,将富含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2.骨折部位,为骨骼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2. 未受伤关节的活动
除了骨折部位附近的肌肉锻炼,身体其他未受伤的关节也需要保持活动。比如上肢骨折时,要活动肩关节、腕关节;下肢骨折时,活动髋关节、踝关节等。这可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维持身体的整体功能。
二、骨折中期(伤后 3 - 6 周):增加关节活动度,刺激骨痂生长
当骨折进入中期,骨折部位开始有纤维连接,并有初步的骨痂形成。此时的锻炼可以适当增加强度和范围。
1. 关节屈伸练习
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受伤关节的屈伸活动。比如,对于膝关节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膝关节康复器辅助进行屈伸练习,从较小的角度开始,慢慢扩大活动范围。这种练习就像给正在愈合的骨骼 “松松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骨痂的生长,同时避免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2.助力运动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恢复情况,可以适当借助外力进行运动。例如,在手部骨折恢复较好时,可以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和握拳动作;下肢骨折可以在拐杖或他人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的站立和轻微的行走练习,让骨骼开始适应一定的应力。
三、骨折后期(伤后 6 周 - 3 个月或更长时间):强化肌肉力量,恢复肢体功能
骨折后期是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骨骼愈合已较为牢固,锻炼重点在于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力量。
1. 负重训练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逐渐增加负重是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可以从部分体重负重开始,如使用双拐,逐渐过渡到单拐,直至完全负重行走。上肢骨折患者则可以通过提拿重物来增强肌肉力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重导致再次损伤。
2.平衡和协调训练
随着骨折部位的恢复,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也不可或缺。比如单腿站立、闭目站立等练习可以提高下肢的平衡能力;对于上肢,可以进行一些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捏豆子、系扣子等,以恢复手部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四、注意事项
1.遵循医嘱
康复锻炼计划必须在医生或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他们会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固定方式以及愈合情况,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锻炼方案。
2. 适度原则
在锻炼过程中,强度和频率的把控至关重要。要时刻留意避免过度劳累,不可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因为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可能会对骨折部位造成二次伤害。倘若在锻炼时出现疼痛明显加剧,如同伤口被撕扯般的疼痛,或者肿胀愈发严重,甚至出现新的异常状况,如头晕、心慌等,必须马上停止锻炼,并迅速就医。
3. 持之以恒
骨折康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需要始终保持充足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科学合理的锻炼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够收获理想的效果。就像水滴石穿一样,持续的锻炼能有效加快骨骼愈合的速度,让身体逐步恢复至最佳状态,重新找回健康与活力。
五、结语
科学锻炼是骨折康复的不二秘籍。从骨折初期到后期,每个阶段都有明确且独特的锻炼目标与方法。初期着重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中期旨在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刺激骨痂生长,后期则强化肌肉力量、恢复肢体功能。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指导,秉持耐心与恒心,坚持正确的锻炼路径,就能如同为骨骼愈合按下 “加速键”,早日重新拥抱活力满满的健康生活。
(王金刚 开封市祥符区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