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时令节气不仅是时间的标识,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顺应时令节气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策略,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不同时令节气与健康之间的奥秘。
一、春季:万物复苏,养肝正当时
1. 立春 - 谷雨:阳气升发,早睡早起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标志着阳气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从立春到谷雨这一时段,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医认为,春季与肝脏相对应,此时养肝尤为重要。
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多去户外散步,舒展身体,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早睡可以顺应自然阴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例如,每天可以在早上6 - 7点左右起床,晚上10 - 11点之前入睡。同时,要注意增减衣物,“春捂秋冻”是春季穿衣的重要原则。初春时节,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减少衣物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感冒等疾病。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背部和脚部的保暖。
2. 饮食养肝,多吃新鲜蔬果
在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肝作用的食物。青色入肝,像菠菜、西兰花、芹菜等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清肝泻火、滋养肝脏。此外,春笋也是春季的时令蔬菜,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等功效。可以用春笋搭配肉丝、香菇等食材烹饪,营养丰富又美味。同时,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肝脏。例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应尽量少吃。还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养肝茶,如菊花茶、枸杞茶等,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枸杞则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将菊花和枸杞搭配饮用,既能养肝又能护眼。
3. 情志调畅,莫让肝气郁结
春季人体的阳气处于升发状态,若情绪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因此,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放风筝等,既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能舒缓压力,调节情绪。遇到烦心事时,要学会及时排解,可与家人、朋友倾诉,或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对肝脏健康十分有益。
二、夏季:骄阳似火,养心为要
1. 立夏 - 大暑:养心护阳,午休不可少
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夏季正式来临。夏季是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通应,此时养心至关重要。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因此要养成午休的习惯。午休时间不必过长,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即可,这样既能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使下午保持充沛的精力。午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吹,防止寒邪入侵。
在起居方面,夏季天气炎热,应适当晚睡早起,但也不宜太晚入睡,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休息。居住环境要保持清凉通风,可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但温度不宜过低,一般控制在26℃左右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
2. 清热解暑,饮食养心
夏季饮食应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为主。西瓜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富含水分和维生素C,既能清热解暑,又能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此外,绿豆也是夏季常用的食材,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可以煮绿豆汤饮用,既能清热解暑,又能缓解口渴。莲子则是养心安神的好食材,可将莲子与大米一起煮成莲子粥,早晚食用,有助于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同时,要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身体健康。
3. 适量运动,避免大汗伤阳
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也需要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不过,要避免在烈日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中暑。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损伤心气和心阳。运动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应等身体的汗液自然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澡。
三、秋季:天高气爽,养肺润燥
1. 立秋 - 霜降:滋阴润燥,早睡早起迎秋凉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秋季来临。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阴,所以养肺是秋季养生的关键。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秋季阴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此时,夜晚气温较低,要注意添加衣物,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防止寒邪入侵。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在室内放置一盆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缓解秋燥。
2. 饮食润肺,多吃白色食物
在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像梨、百合、银耳、山药等白色食物,都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煮成梨汤饮用。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与莲子、银耳一起煮成羹食用。银耳富含胶原蛋白,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养生的佳品。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芝麻、核桃等坚果类食物,它们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同时,要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秋燥。
3. 秋季锻炼,动静结合
秋季是适合锻炼的季节,通过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但秋季锻炼要注意动静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选择登山、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能锻炼肢体的协调性。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如瑜伽、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这些运动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体质。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四、冬季:万物闭藏,养肾防寒
1. 立冬 - 大寒:养肾防寒,早睡晚起养阳气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潜藏状态。中医认为,冬季与肾脏相对应,此时养肾防寒是养生的重点。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起床活动,这样可以避免扰动体内的阳气。冬季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头部是诸阳之会,寒邪容易从头部侵入人体;颈部受凉容易导致颈椎病等疾病;脚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寒。因此,外出时要戴上帽子、围巾,穿上保暖的鞋子。
2. 温补养肾,饮食有节
在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补养肾作用的食物。羊肉是冬季常见的温补食材,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暖胃的功效。可以煮羊肉汤,加入当归、生姜等食材,既能增强羊肉的温补作用,又能驱寒保暖。核桃也是养肾的佳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作用。此外,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也具有养肾的功效,可以将黑芝麻磨成粉,每天食用一勺;黑豆可以煮成黑豆粥食用。同时,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和肾脏阳气。
3. 适度运动,避免寒邪伤肾
冬季虽然天气寒冷,但也不能忽视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和免疫力。不过,冬季运动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进行运动,避免在寒冷的早晨或夜晚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关节,避免受伤。运动方式可选择如慢跑、跳绳、室内健身操等。运动时要注意不要穿得过于单薄,以免寒邪入侵。运动后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着凉感冒。
时令节气与健康息息相关,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养生要点。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注重情志调节和适度运动,这样才能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时令节气养生知识,能够更好地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李思思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护理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