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见的慢性疾病中,痛风因其带来的剧烈疼痛,往往给患者留下深刻且痛苦的印象。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发作时关节会红肿热痛,却不清楚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代谢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索痛风背后的代谢秘密,一窥这种疾病的本质。
尿酸:痛风的 “始作俑者”
要理解痛风,首先得认识尿酸。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在我们的身体里无处不在,一部分从食物中摄取,另一部分则由身体细胞自行合成。正常情况下,嘌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最终生成尿酸。随后,约三分之二的尿酸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剩余的三分之一则通过肠道等其他途径排出。
然而,当这个代谢过程出现异常,尿酸的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受阻,就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升高。血液中尿酸浓度一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男性高于 420μmol/L,女性高于 360μmol/L),尿酸就会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析出,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以及肾脏等部位。这些结晶就像一个个微小的 “刺”,不断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这便是痛风发作的直接原因。
尿酸生成过多的代谢根源
饮食因素
富含嘌呤的食物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的常见原因之一。动物内脏,如猪肝、牛肝、鸡肝等,每 100 克中嘌呤含量可高达 300 - 1000 毫克;海鲜类,像沙丁鱼、凤尾鱼、贝类等,嘌呤含量也相当可观。此外,酒类,尤其是啤酒,含有大量可转化为嘌呤的物质。大量摄入这些高嘌呤食物,会使体内嘌呤代谢的底物增多,进而导致尿酸生成大幅增加。
内源性嘌呤合成异常
除了饮食,人体自身细胞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嘌呤。当细胞更新加速,如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活跃,会释放出大量的嘌呤,使得尿酸生成显著增多。另外,一些先天性酶缺陷也可能影响嘌呤代谢的正常通路,导致尿酸生成失控。例如,次黄嘌呤 -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会使嘌呤无法正常转化为核苷酸,进而大量堆积并代谢为尿酸。
尿酸排泄障碍的代谢机制
肾脏排泄功能受损
肾脏在尿酸排泄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多种因素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一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会损害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滤过减少,同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可能增加,导致尿酸排泄受阻。此外,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等,也会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过程。以噻嗪类利尿剂为例,它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使尿酸在体内潴留,血尿酸水平升高。
其他影响因素
胰岛素抵抗在肥胖人群中较为常见,它不仅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胰岛素抵抗状态下,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减少尿酸排泄。另外,遗传因素也在尿酸排泄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肾脏尿酸转运蛋白的功能,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痛风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联
痛风并非孤立存在,它常常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如影随形。糖尿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会影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高血糖状态下,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乳酸与尿酸在肾小管竞争排泄,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同时,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也会进一步加重尿酸排泄障碍。
肥胖也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会干扰正常的代谢过程,促进尿酸生成,同时抑制尿酸排泄。此外,肥胖常伴随血脂异常,血脂紊乱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间接影响尿酸代谢。
如何应对痛风背后的代谢问题
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低嘌呤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比重。同时,要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多喝水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建议每天饮水量在 2000 毫升以上。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等的痛风患者,要积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改善代谢紊乱,从而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适当运动与控制体重
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尿酸排泄。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
合理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可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对于尿酸排泄障碍的患者,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可能更为适用。同时,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可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
痛风背后的代谢秘密错综复杂,涉及尿酸生成、排泄以及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的相互关联。了解这些秘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痛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治疗,与痛风 “和平共处”,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
(时振伟 项城市郑郭镇卫生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