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曾留意到,一些人的腿部静脉像蚯蚓般突起、迂曲,这便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典型症状。这种病症不仅有损美观,更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活质量。而超声检查作为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得力助手,能深入揭示静脉血管内部状况,为我们揭开下肢静脉曲张的神秘面纱。
一、认识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升高,进而使静脉迂曲、扩张。长时间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初期,患者可能仅感觉腿部酸胀、沉重、乏力,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腿部静脉会逐渐凸显、扭曲,形成蚯蚓状外观,还可能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溃疡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超声检查的工作原理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和多普勒效应来评估下肢静脉。超声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当遇到不同声阻抗的组织界面时,部分超声波会反射回来,被探头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二维超声图像,让医生能够清晰观察到血管的形态、走行以及周围组织的结构。而多普勒效应则可以检测血液的流动特性,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变化,判断血液的流动方向、速度以及是否存在逆流现象,为评估静脉瓣膜功能提供重要依据。简单来说,超声就像一个“透视眼”,能够穿透皮肤,深入了解血管内部的情况,将肉眼看不见的血管状态清晰呈现出来。
三、超声下的静脉曲张表现
在二维超声图像中,正常的下肢静脉管腔呈现无回声,管壁光滑、平整,内径会随呼吸和体位变化而有所改变。例如,当患者吸气时,胸腔压力降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静脉内径会稍有增宽;而在呼气时,胸腔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内径则会相应变窄。当发生静脉曲张时,静脉管腔明显扩张,内径增宽,呈现蜿蜒迂曲的管状结构,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云雾状或低回声的血流信号。此时,静脉的走行变得紊乱,不再像正常情况下那样规则、笔直。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血流情况。正常静脉血流呈现单一方向的平稳流动,在彩色多普勒图像上表现为单一颜色的血流信号。而静脉曲张患者,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在进行Valsalva试验(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或挤压小腿放松后,会出现血液逆流现象,表现为血流频谱反向,彩色多普勒图像上可见不同颜色的反流信号。此外,超声还能检测到曲张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血栓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静脉管腔内的实性低回声或强回声团块,管腔不能被压瘪,这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超声检查在治疗中的作用
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保守治疗阶段,如使用弹力袜、药物治疗等,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可以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观察曲张静脉的变化,判断保守治疗是否有效。例如,通过测量静脉内径、观察血流速度和反流情况等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治疗措施是否改善了静脉的功能。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超声检查更是不可或缺。在手术前,超声能够帮助医生准确确定病变静脉的位置、范围和走行,规划手术方案,避免遗漏病变血管,提高手术成功率。例如,在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或传统的静脉剥脱术时,超声引导可以确保治疗器械准确放置在病变静脉内,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术后,超声检查还可用于评估手术效果,检查有无复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过观察静脉管腔是否恢复正常、血流是否恢复正常方向以及有无异常回声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检查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前,最好穿着宽松的衣物,方便暴露下肢。检查时,患者需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下肢,医生会在下肢皮肤上涂抹耦合剂,然后用超声探头沿静脉走行进行多切面扫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配合做一些动作,如深呼吸、屏气、屈伸小腿等,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观察静脉血流情况和瓣膜功能。整个检查过程一般需要15-30分钟,检查后用纸巾擦去耦合剂即可。
超声检查为我们揭示了下肢静脉曲张的真相,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病情发展以及治疗效果。对于怀疑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人群,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运动,休息时抬高下肢等,呵护好我们的下肢静脉健康。
(薛延培 郏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