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无痛分娩:让分娩不再成为"受难日"

2024-08-10 08: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技术概述

无痛分娩即分娩镇痛,利用椎管内麻醉技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在全球广泛应用。目前我国推广率约30%,随着医疗发展,其应用正逐步增多,能极大改善产妇分娩体验,让产妇更舒适地迎接新生命。

二、技术优势

(一)疼痛控制

1. 无痛分娩能有效缓解宫缩痛,可将产妇疼痛评分降低80%以上,精准阻断疼痛信号,极大减轻产妇痛苦。

2. 产妇接受无痛分娩后保持清醒,也有一定活动能力,能积极配合医护,参与分娩过程,提升自主性与安全性。

(二)母婴安全

1. 无痛分娩使用的药物浓度仅为剖宫产的1/10,低浓度药物在镇痛同时,对产妇身体影响小。

2. 临床证实,无痛分娩的麻醉方式和药物不影响子宫收缩,也不危害胎儿健康,不干扰胎儿生命体征,保障母婴安全。

(三)产程获益

1. 无痛分娩能降低剖宫产率,产妇无痛状态下,身心压力减轻,利于自然分娩,减少因疼痛选择剖宫产的情况。

2. 它还能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减轻产妇疼痛,改善心理状态,促进产后身心健康恢复。

三、适用人群

(一)适应症

1. 自然分娩产妇:计划自然分娩的产妇,无痛分娩是减轻疼痛的理想选择。

2. 对疼痛敏感者:这类产妇对疼痛耐受低,无痛分娩可帮其缓解痛苦,顺利分娩。

3. 妊娠期高血压等合并症患者:无痛分娩减轻疼痛应激,降低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增加等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二)禁忌症

1. 凝血功能障碍:此类产妇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穿刺部位易出血不止形成血肿,压迫神经,不宜无痛分娩。

2. 穿刺部位感染:穿刺部位感染,穿刺可能将细菌带入椎管,引发严重感染,危及产妇健康,禁止无痛分娩。

3. 严重脊柱畸形:严重脊柱畸形使脊柱解剖结构异常,增加穿刺难度和风险,损伤脊髓神经,不适合无痛分娩。

四、实施流程

(一)评估阶段

1. 无痛分娩前,产科和麻醉科医生联合评估产妇。产科评估产程、胎儿、骨盆等;麻醉科评估身体状况、麻醉风险,判断是否适合无痛分娩。

2. 评估合格后,医护向产妇及家属详细介绍无痛分娩的原理、过程、风险及注意事项,充分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操作时机

1. 通常产妇宫口开大3cm后实施无痛分娩,此时进入活跃期,疼痛加剧,且对产程影响小。

2. 实施后整个产程持续镇痛,让产妇全程舒适。

(三)技术要点

1. 采用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医生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置入细导管注入麻醉药物。

2. 持续输注低浓度局麻药,保证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影响,维持产妇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

3. 部分有无痛分娩技术配备患者自控镇痛(PCA)装置,产妇可在安全范围内自主调控给药。

五、常见疑问解答

(一)是否影响产程

1. 研究表明,无痛分娩一般不延长第一产程,麻醉和药物对子宫收缩、宫颈扩张无明显抑制。

2. 可能延长第二产程约15分钟,因麻醉使盆底肌肉松弛,产妇用力感觉减弱,但配合医护仍能顺利完成。

(二)是否导致腰痛

1. 产后腰痛与无痛分娩麻醉无直接关系,目前研究表明,麻醉穿刺不会直接导致长期腰痛。

2. 产后腰痛主要因孕期姿势改变、腰部肌肉劳损、激素水平变化,孕期重心改变、腰部肌肉紧张,激素使关节韧带松弛,增加腰痛几率。

(三)费用问题

1. 部分省市已将无痛分娩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产妇家庭经济负担。

2. 医保未覆盖或自费部分,约1000 - 3000元,因地区、医院、药物和技术不同有差异。

六、注意事项

(一)准备事项

1. 分娩前产妇需禁食4 - 6小时,防止麻醉时呕吐、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和安全。

2. 产妇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提前了解无痛分娩知识,消除恐惧紧张,积极迎接分娩。

(二)配合要点

1. 麻醉穿刺时,产妇需保持固定体位,避免乱动,确保穿刺准确安全,减少损伤风险。

2. 产妇及时反馈镇痛效果,若疼痛控制不佳或不适,医护可调整药物剂量或处理。

(三)产后护理

1. 产后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感染,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

2. 无痛分娩结束6小时后可恢复饮食,先清淡易消化,再过渡到正常饮食,补充体力。

七、总结

无痛分娩是现代产科重要进步,改善产妇分娩体验,让分娩更人性化。准妈妈们应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分娩方式,让分娩充满幸福。

(黄琳 安阳市心血管病医院(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二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