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这是由于心脏肌肉(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的。心绞痛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等严重心脏事件。正确用药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部分。以下是关于心绞痛治疗中正确用药重要性的科普文章。
心绞痛的分类与症状
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更为严重,可能在休息时发生,且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冠状动脉可能正在形成血栓,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常常描述疼痛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背部或上腹部。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则更为剧烈,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
1.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迅速扩张血管,减少心脏的氧气需求,缓解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通常以舌下含服的方式使用,起效迅速,是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患者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最好在坐下或躺下时使用。
2.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的氧气消耗,同时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有效剂量,并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3.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通过放松血管和心脏肌肉,减少心脏的氧气需求,缓解症状。钙通道阻滞剂特别适用于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或效果不佳的患者。
4.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通常作为心绞痛患者的长期预防用药,但需注意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
5. 抗凝药物:如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特别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
6.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绞痛发作。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正确用药对于心绞痛患者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1. 症状控制:正确使用上述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硝酸甘油在急性发作时能迅速缓解疼痛,而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则能长期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2. 预防严重心脏事件:通过合理用药,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延长患者寿命。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它们能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3. 减少住院率:良好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绞痛急性发作,从而减少因心绞痛导致的住院次数。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4. 提高药物效果:正确用药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可以确保药物发挥最大效果。例如,硝酸甘油应在心绞痛发作时立即使用,而β-受体阻滞剂则应每日定时服用,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5. 降低副作用风险:遵循医嘱正确用药,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率过慢,需定期监测心率;而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用药指导与患者教育
为了确保正确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教育同样重要,包括:
1. 用药指导:患者应了解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剂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例如,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避免吞咽,且需注意保存条件,避免光照和高温。
2.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血压等,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患者应避免高脂、高盐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3. 定期随访:心绞痛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内容包括评估症状控制情况、监测药物副作用、调整药物剂量等。
4. 紧急情况应对:患者应学会识别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并知道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及时使用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同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并告知家人和朋友急救措施。
结语
心绞痛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正确用药是治疗心绞痛、控制症状、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关键。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遵循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心绞痛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享受健康的生活。正确用药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负责。
(孔凯伦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