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出血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迅速而有效的止血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维持手术视野清晰以及确保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在这一关键时刻,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生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详细探讨护士如何在术中出血的紧急情况下配合医生进行快速止血。
一、术前准备与风险评估
1. 物品准备
手术室护士应在手术前确保所有止血相关物品准备齐全,包括但不限于吸引器、止血钳、缝合针线、电凝器、止血带、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纤维蛋白胶等。
检查并确认所有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如吸引器的吸力、电凝器的功率调节等。
2. 患者评估
参与术前讨论,了解患者病史、凝血功能、预估手术难度及可能的出血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预先准备特殊止血材料或技术,如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准备凝血因子替代品或抗纤溶药物。
二、术中监测与即时响应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注意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迅速向手术医生报告。
2. 快速响应机制
一旦发现明显出血,立即启动紧急止血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吸引器吸血、使用压迫止血法、准备止血器械等。
保持冷静,与手术医生保持清晰、有效的沟通,确保指令执行准确无误。
三、配合止血操作
1. 吸引与暴露
迅速调整吸引器,有效清除手术野内的血液,保持视野清晰,便于医生准确判断出血点。
根据出血部位和范围,调整吸引器的压力和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 止血器械与材料的应用
根据医生指示,迅速准确地传递止血钳、缝针、结扎线等器械,协助医生夹闭出血血管或进行缝合止血。
对于广泛渗血,及时递送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吸收性材料,或纤维蛋白胶等生物胶进行局部止血。
3. 电凝与热凝止血
熟悉电凝器的使用,根据出血血管的大小和深度,调整合适的电流强度和凝固模式。
协助医生操作电凝器,确保准确作用于出血点,同时避免周围组织热损伤。
4. 特殊止血技术的应用
对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如主动脉、大血管损伤,准备并协助医生使用主动脉球囊阻塞术、血管内栓塞等高级止血技术。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医嘱准备并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
1. 保持沟通畅通
术中与手术医生、麻醉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报告出血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止血效果。
遵循医生指令,迅速而准确地执行各项止血操作,确保团队协作高效有序。
2. 紧急呼叫与资源调配
如遇大量出血或难以控制的出血,立即启动紧急呼叫程序,请求更多医护人员支援。
迅速调配手术室内的其他止血材料、设备或人员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
五、术后监测与护理
1.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继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记录出血量、输血量和止血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2. 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
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和患者凝血状态,评估术后出血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的反向治疗、加强伤口观察等。
提供患者及家属关于术后出血风险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出血迹象并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术中出血的紧急处理需要手术室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迅速响应与有效配合、术后持续监测与预防,护士能够与手术医生共同应对术中出血挑战,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李征阳 社旗县妇幼保健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