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我们时常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血液病作为一类复杂且严重的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匿,但部分信号却会频繁出现,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健康。若能识别这些信号,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机,对改善病情,甚至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一、频繁且难以止住的出血倾向
皮肤和黏膜是身体抵御外界侵害的第一道防线,而出血倾向是血液病常见的警示信号。日常生活中,若经常毫无缘由地流鼻血,且出血时间远超正常范围,普通按压止血法难以奏效;刷牙时,牙龈频繁出血,甚至在没有用力的情况下,也会自发性出血;皮肤轻微碰撞后,便出现大片瘀斑、瘀点,或自发性出现瘀伤,都需警惕。
这些症状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的早期表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凝血机制就会失衡,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会使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血小板生成减少;白血病则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造成血小板生成障碍,同时白血病细胞还可能浸润血管壁,破坏血管的完整性,进一步加重出血症状。
二、不明原因的贫血症状
贫血的典型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即使保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这些症状仍频繁出现,就不能掉以轻心。很多血液病会干扰红细胞的生成、破坏或代谢,引发贫血。比如,缺铁性贫血除了因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引起外,也可能是胃肠道肿瘤等疾病导致慢性失血,进而引发的继发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则多与维生素 B₁₂或叶酸缺乏有关,但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同样会干扰这些物质的吸收与利用,导致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无法正常生成足够的红细胞;而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被大量白血病细胞占据,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也会出现贫血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贫血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三、反复发热或感染
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卫士,时刻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而血液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波动在38℃左右,且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生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感染,如感冒反复不愈、肺炎频繁发作、膀胱炎反复出现等,都可能是血液病的预警信号。
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大多为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些细胞不仅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还会抑制正常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同样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的风险。反复感染不仅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和营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在健康状态下,肝脏、脾脏和淋巴结通常不易被察觉。但当患上某些血液病时,这些部位可能会出现肿大。白血病细胞会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并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肝、脾和淋巴结浸润,引起肿大。淋巴瘤则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
肝脾肿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引起腹部胀满、疼痛等不适;淋巴结肿大若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还可能导致局部肢体水肿、疼痛等症状。此外,肿大的淋巴结和肝脾还可能影响其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五、骨骼和关节疼痛
血液的生成主要在骨髓中进行,因此,许多血液病会影响到骨骼。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会导致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刺激骨膜神经,引起骨骼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且多为持续性,尤其在儿童白血病患者中更为常见。此外,白血病细胞还可能浸润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容易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会破坏骨骼,引起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导致骨骼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骨骼和关节疼痛,尤其是伴有贫血、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血液病的可能。
当身体出现上述信号时,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血液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病情、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助于维护血液系统的健康,降低血液病的发生风险。
(吴慧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 血液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