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阻肺患者如何做好日常呼吸护理

2025-01-10 13: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据统计,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患者人数近1亿。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日常呼吸护理在疾病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慢阻肺患者如何做好日常呼吸护理。

一、了解慢阻肺与呼吸的关系

慢阻肺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能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都会感到气短,严重影响生活。做好呼吸护理,能帮助患者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二、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这是一种通过增加膈肌活动来提高肺通气量的呼吸方法。患者可取仰卧位、坐位或立位。以仰卧位为例,放松全身,将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稍上方),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鼻子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此时放在腹部的手会随着腹部隆起而上升,而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用嘴巴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肌肉,将气体完全呼出,放在腹部的手会随着腹部下陷而下降。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腹式呼吸锻炼,可增强膈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

2.缩唇呼吸:能有效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塌陷,增加气体排出。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比如,吸气用2秒,呼气则用4-6秒。缩唇的程度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厘米处的白纸为宜。可在步行、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中进行缩唇呼吸,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多次。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有效咳嗽: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能帮助患者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在深吸气末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对于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的患者,可先喝适量温水湿润呼吸道,再进行咳嗽。

2.体位引流:根据肺部不同部位的痰液积聚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如病变部位在肺部下叶,可采取俯卧位,腹部垫一个枕头,使胸部略低于腹部;病变在肺部上叶,可取坐位或半卧位。每个体位保持15-20分钟,每天2-3次。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可轻轻拍打患者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按照一定节奏拍打,力度适中,以进一步促进痰液松动和排出。但如果患者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

四、环境管理

1.空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呼吸护理的重要环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在雾霾天气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具有高效去除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功能的产品,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烟雾等污染物,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的呼吸环境。

2.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适宜的温度能让患者感觉舒适,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气道痉挛;合适的湿度可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和霉菌,造成二次污染。

五、避免诱发因素

1.戒烟与避免二手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戒烟是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措施。患者必须坚决戒烟,同时也要避免吸入二手烟。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支持,不在患者周围吸烟,营造一个无烟的生活环境。

2.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会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使病情恶化。患者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同时,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六、定期就医与自我监测

1.定期复查:慢阻肺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肺功能检查、胸部X光或CT、血气分析等,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测病情,主要观察呼吸频率、呼吸困难程度、咳嗽咳痰情况等。如果发现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困难加重、痰液颜色和性状改变(如变黄、变绿、变浓稠或带血),应及时就医。还可以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记录数据,以便发现病情变化趋势。

慢阻肺患者做好日常呼吸护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呼吸功能锻炼、保持呼吸道通畅、优化环境、避免诱发因素以及定期监测等综合措施,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与疾病和谐共处。

(闫先梅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一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