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光敏药物有哪些,用药需防晒

2024-11-04 14: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健康问题需要服用药物。然而,有一类药物在服用后,会使我们的皮肤对紫外线变得异常敏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皮肤问题。这类药物被称为光敏药物。了解光敏药物的种类、光敏反应的表现以及相应的防晒措施,对于保护我们的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一、光敏药物的种类

光敏药物种类繁多,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光敏药物及其所属类别:

抗生素类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服用后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引发光毒性反应。

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这类药物也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同样存在光敏性风险。

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等。磺胺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光敏反应,尤其是在长期或大量使用时。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这些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使用后经光照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等光敏反应症状。

利尿剂

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水肿性疾病和高血压,但服用后晒太阳可能增加光敏性皮炎的风险。

心血管药物

如胺碘酮等。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长期使用后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疹等光敏反应表现。

降糖药

如格列本脲等。少数患者在服用后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出现光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等。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如丙咪嗪、氯丙嗪等。这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光敏反应,尤其是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的情况下。

抗肿瘤药

如甲氨蝶呤、伊马替尼等。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导致光毒性反应。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和中成药也可能引起光敏反应,如补骨脂、独活等。这些中药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皮肤疾病等,但服用后也需注意防晒。

二、光敏反应的表现

光敏反应是指服用光敏药物后,皮肤在暴露于紫外线(如阳光)下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根据反应机制的不同,光敏反应可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种类型:

光毒性反应

这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可发生于任何人。临床表现类似严重晒伤,可见水肿性红斑、水疱等。患者常感到灼热感和刺痛感,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光毒性反应通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发生,且反应程度与药物剂量和紫外线照射强度有关。

光变态反应

这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临床表现类似接触性皮炎,可见丘疹、红斑、鳞屑等。患者常感到瘙痒而无烧灼感。

光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潜伏期,未暴露于紫外线下的部位也有可能会发生反应。

三、防晒措施的重要性

由于光敏药物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因此患者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晒措施。防晒不仅是为了防止皮肤晒伤,更是为了避免光敏反应的发生和加重。

避免阳光直射

尽量减少在阳光强烈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或停留。

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防晒工具,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物理防晒

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和宽边帽子,以遮挡阳光直射。衣物应选择密织、颜色较深的材质,以提高防晒效果。

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太阳镜应选择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镜片。

使用防晒霜

选择SPF值高、PA等级高的防晒霜,如SPF30以上、PA+++的防晒霜。防晒霜应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并每隔两小时重新涂抹一次,以确保持续的防晒效果。

注意涂抹防晒霜时要均匀、足量,不要遗漏任何皮肤暴露部位。

四、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除了采取防晒措施外,患者在服用光敏药物期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了解药物成分

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发现药物含有光敏成分,应特别注意防晒。

观察皮肤反应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和身体状况。如出现皮肤红斑、瘙痒、水疱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避免与其他光敏物质接触

在服用光敏药物期间,应避免食用富含光敏物质的食物,如芹菜、香菜、柠檬等。这些食物可能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加重光敏反应。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光敏反应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

光敏药物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引发的光敏反应也不容忽视。患者在服用光敏药物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晒措施,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和身体状况。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应提高对光敏药物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皮肤健康。

(穆亚琦 郑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