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马蹄高弓内翻足:这种足部畸形,你了解它的“真面目”吗?

2025-04-10 14: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很少听到“马蹄高弓内翻足”这个专业术语,但当看到患者那独特的足部形态时,往往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足部畸形不仅影响外观,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诸多困扰。那么,马蹄高弓内翻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有哪些症状和危害?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一、揭开马蹄高弓内翻足的神秘面纱

马蹄高弓内翻足是一组复杂畸形的统称,涵盖足弓过高、自然状态下足部内收、内翻及下垂等特征,外观类似“马蹄”状。其发病率约为0.9 - 7‰,男宝宝发病比例更高,男女比例约为2:1,约一半患儿会出现双侧发病。

从解剖结构来看,高足弓通常由足底筋膜与韧带的挛缩所致,后足向前足靠拢继而出现足弓高起。内收畸形由距骨轴向偏移引起,向内偏移后距舟关节形成内收畸形。同时患儿的距骨纵轴与跟骨平行,距下关节出现了适应性改变,外观上为内翻畸形。最后,小腿肌肉的短缩、跟腱过短,出现足下垂畸形。

二、症状与危害:不容忽视的影响

马蹄高弓内翻足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患足明显内翻,前足内收,足跟向内倾斜,足弓高拱,形似马蹄。行走时,患者会出现不稳定、疼痛和跛行等问题。由于足部畸形,足内侧皮肤可能会出现褶皱,而外侧皮肤则可能会拉紧。此外,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可能会缩短、紧张或发育不良。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腿部的骨骼和关节,导致腿部畸形。

这种畸形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外观上,患有马蹄高弓内翻足的患者,长期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极大打击,使患者变得不自信。长期畸形负重行走,会导致骨骼骨盆畸形,影响身体发育,甚至导致身体残疾,让患者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对其正常进入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多种残疾出现之后,会导致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三、探寻发病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马蹄高弓内翻足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先天性因素来看,它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足部畸形之一,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导致的发育异常或肌肉发育不平衡有关。胎儿在母体内的位置可能影响足部的正常发育,导致马蹄高弓内翻足。

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如过小、过宽或没有提供足够支撑的鞋子,可能导致足部变形和内翻。后天发生踝部内翻损伤,或者是有神经系统异常等,均可能影响足部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导致马蹄高弓内翻足。

四、治疗方法: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针对马蹄高弓内翻足,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尤其是6个月以内开展干预,基本上不会影响孩子后面的走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为Ponseti法,经过40余年的临床实践,方法成熟可靠。通过多次石膏矫形并穿支具,部分跖屈畸形患儿需小手术延长跟腱,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治疗时,首先通过专业人员的手法矫正与石膏固定,逐渐修复高弓、内收、内翻畸形,跖屈也会逐步得到改善。一般每周更换1次石膏,经过连续4 - 5次调整后,就可穿戴支具了。支具可以根据患儿的情况适当调整,横杆与肩同宽,并将患足外展60° - 70°,健足适当外展30° - 40°。佩戴支具的前3个月,每天至少要保证23个小时,个人清洁时可以短暂地取下。后面可在宝宝睡着时佩戴,保证每天14 - 16小时的佩戴时间。为防止复发,通常建议佩戴到4岁左右。

除了上述治疗外,还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患者需要到康复科做康复训练,对下肢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步态进行综合训练,让身体更快地恢复。

对于年龄在5岁以上的患者,如果马蹄足内翻比较严重,通过保守治疗不能改善,可以通过足部截骨矫形术进行矫正畸形。10岁以上的儿童存在后足内翻或者跖骨内收情况,需要采取三关节融合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虽然马蹄高弓内翻足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但预防仍然至关重要。

在孕期,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足部畸形。通过详细的产前咨询,可以识别出可能导致这种畸形的遗传因素或其他风险。同时,确保孕妇摄取丰富的营养,包括叶酸、维生素D和钙等,有助于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摄入,也对预防此类畸形有积极作用。

出生后,应立即进行足部检查,以便尽早发现任何异常。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新生儿,特别需要注意观察足部形态。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的石膏固定治疗或佩戴支具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矫正畸形。

马蹄高弓内翻足虽然是一种复杂的足部畸形,但通过科学的认识、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我们可以降低其对患者的影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疾病,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拥有健康的双脚,自信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王振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足踝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