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低落≠矫情!药物与心理干预双管齐下

2025-01-13 11: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不仅会导致身体功能的损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脑卒中后抑郁(PSD)尤为常见。PSD是指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焦虑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增加了再次中风和自杀的风险。然而,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将PSD误认为是“矫情”或“想不开”,忽视了其严重性和治疗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识别、药物与心理干预的双重治疗策略。

一、脑卒中后抑郁的识别

PSD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6个月内,但也有可能在更晚的时间点出现。其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情绪低落:持续感到悲伤、无助或绝望。

兴趣丧失: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早醒、失眠或嗜睡。

焦虑:无故担心、紧张不安。

自我评价降低:自我贬低,感到自己无用或成为家庭的负担。

思维迟缓:决策困难,反应迟钝。

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等无明显器质性原因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PSD的症状可能与脑卒中的身体症状相互交织,使得识别变得困难。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PS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因其副作用相对较小,是PSD治疗的首选。TCAs如阿米替林,虽然疗效确切,但因其副作用较多,使用时需谨慎。

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同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脑卒中治疗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在PSD治疗中同样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能力,促进康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反应。CBT已被证明对PSD有显著疗效。

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治疗师通过倾听、同理和积极反馈,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家庭干预: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对PSD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庭干预旨在提高家庭成员对PSD的认识,增强家庭凝聚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家庭环境。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四、综合治疗策略

PSD的治疗应采取药物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策略。药物治疗可以快速缓解症状,而心理干预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同时,应重视跨学科合作,如神经内科、精神科、康复科等,形成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服务。此外,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PSD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五、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心理问题。通过及时的识别、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心理干预,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和乐趣。社会应加强对PSD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脑卒中患者点亮希望之光,让他们重新拥抱美好的人生。

(王笑寒 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