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初步干预:急诊科的人文关怀

2025-01-27 19: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急诊科这一医疗体系的前线,医护人员不仅面对着生与死的较量,更时常遭遇患者及其家属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面前产生的强烈心理波动与危机。心理危机,作为个体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后,内心平衡被打破,出现的一系列严重心理反应,若不及时识别与干预,可能引发长期的心理障碍,甚至影响生理健康。因此,急诊科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的同时,融入人文关怀,实施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初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识别

情绪反应:急性焦虑、恐惧、绝望、愤怒、悲伤等强烈情绪的爆发,是心理危机的直接表现。患者可能因疼痛、对病情未知的恐惧、对治疗结果的担忧等而表现出极度的情绪波动。

认知功能受损:心理危机状态下,个体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行为改变:逃避现实、自我孤立、冲动行为(如自伤、攻击他人)、过度依赖或拒绝治疗等行为变化,是心理危机的重要信号。

生理反应:心理危机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失眠等,这些症状可能加剧原有的身体不适。

二、急诊科的人文关怀与初步干预

建立信任关系:急诊科医护人员首先需以同理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其恐惧与不安,通过温柔的语言、耐心的解释,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这种信任是后续心理干预的基础。

情绪安抚与心理支持:对于表现出明显心理危机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立即给予情绪上的安抚,如握住患者的手、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焦虑和恐惧。

紧急心理干预:在急诊科环境中,简单的心理疏导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可帮助患者暂时缓解紧张情绪,恢复内心的平静。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联系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与干预。

家属参与与支持:家属是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力量。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主动与家属沟通,了解家属的情绪状态,指导其如何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同时提醒家属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避免情绪传染。

后续关注与转介:对于经历心理危机的患者,急诊科应建立跟踪机制,关注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必要时转介至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确保患者获得持续的心理支持。

培训与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提升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人文关怀成为急诊科工作的常态。

三、构建急诊科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急诊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特殊部门,其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人文关怀不应因此而被忽视。构建急诊科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需要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护人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建立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使急诊科成为既高效又充满温情的救治场所。

四、结语

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初步干预,是急诊科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体现。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急诊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实现医疗与人文的双重关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急诊科医护人员都是患者心灵的守护者,用专业与爱心,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李瞳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