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作为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乃至生命危险。在急诊科护理的视角下,如何在交通事故中做好自我保护,以及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的自救与互救,对于减少伤害、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急诊科护理的专业角度出发,探讨交通事故中的自我保护策略与现场救援措施。
一、交通事故中的自我保护
系好安全带与安全头盔
在乘坐汽车时,务必系好安全带,这是减少车祸中受伤风险的最基本措施。对于摩托车、电动车骑行者,佩戴合格的安全头盔能够显著降低头部受伤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遵守交通规则
无论是行人、骑行者还是驾驶员,都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随意变道、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高安全意识
增强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如注意观察路况、行人动态,避免分心驾驶(如使用手机)。在步行或骑行时,尽量走人行道或自行车道,避免夜间或视线不良条件下出行。
应急准备
在车内准备急救包、手电筒、反光背心等应急物品,以便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采取自救措施。
二、交通事故现场的自我保护与初步救援
确保自身安全
在事故发生后,首先确保自己处于安全位置,远离可能进一步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如燃烧的车辆、泄漏的燃油等。
检查伤情并呼救
迅速评估自己和周围人的伤情,对于严重出血、骨折等紧急情况,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求救。在等待救援时,保持冷静,尽量减少移动,以免加重伤势。
基本自救措施
对于轻微擦伤或出血,可使用清洁的布料进行压迫止血。如有骨折,避免随意移动伤肢,可用衣物、木板等物品进行临时固定。
互救原则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救助。注意先救重伤者,后救轻伤者;先救易救者,后救难救者。避免盲目拖拽伤者,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保持体温与水分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注意保持体温,避免暴露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同时,适量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三、急诊科护理视角下的救援衔接
快速响应与评估
急诊科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对伤者进行全面评估,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
有效沟通
与现场人员(包括伤者、目击者、救援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获取事故经过、伤者基本信息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紧急救治
根据伤情,迅速实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基本生命支持措施。对于严重伤者,及时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心理支持
交通事故往往给伤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急诊科护士应关注伤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慰和支持,帮助其平稳度过危机。
后续跟进
建立伤者档案,定期跟进伤者的治疗进展和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促进伤者全面康复。
四、结语
交通事故中的自我保护与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急诊科护理的视角出发,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加强急诊科的应急响应和救治能力,是减少交通事故伤害、挽救生命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李瞳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