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梗阻概述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肠内容物因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导致腹痛、呕吐、腹胀及排便排气停止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它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未及时处理,可引发肠缺血、坏死、穿孔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根据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其治疗策略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二、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肠梗阻的病因多样,不同年龄人群的常见原因也有所差异。明确病因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由肠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占肠梗阻的大多数,常见原因包括:
(1)肠粘连
腹部手术后(如阑尾切除术、妇科手术)形成的粘连是成人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60%-70%。粘连可压迫或牵拉肠管,导致肠腔狭窄。
(2)疝气
腹股沟疝、股疝或切口疝等嵌顿后,肠管被疝环卡压,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若未及时处理,可发生肠绞窄坏死。
(3)肿瘤
结肠癌、小肠肿瘤或腹腔转移瘤可直接阻塞肠腔,多见于老年患者。结肠癌是老年人结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4)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常伴血便,呈“果酱样”大便。
(5)肠扭转
乙状结肠或小肠因系膜过长或固定不良发生扭转,导致肠管血运障碍,易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6)粪石或异物
老年人便秘形成的粪块、胆结石(胆肠瘘)、误吞异物(如枣核)等可堵塞肠腔。
2. 动力性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因肠道蠕动功能丧失所致,无机械性阻塞,可分为:
(1)麻痹性肠梗阻
常见于腹部手术后、腹腔感染(如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或全身严重感染(脓毒症),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2)痉挛性肠梗阻
较少见,多由肠道炎症、铅中毒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肠壁肌肉痉挛。
3. 血运性肠梗阻
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管缺血,进而影响肠蠕动,常见于: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心房颤动患者血栓脱落)。
肠系膜静脉血栓(肝硬化、高凝状态)。
非闭塞性肠缺血(休克、心衰致低灌注)。
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痛、吐、胀、闭”,但不同病因和梗阻部位表现有所差异。
1. 症状
腹痛:机械性梗阻为阵发性绞痛;麻痹性梗阻为持续性胀痛;绞窄性梗阻为剧烈持续性疼痛。
呕吐:高位梗阻(如空肠)呕吐早且频繁,呕吐物含胆汁;低位梗阻(如结肠)呕吐出现晚,可呈粪样。
腹胀:低位梗阻腹胀更明显,高位梗阻腹胀较轻。
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梗阻时无排便排气,但早期或部分梗阻仍可能有少量排气。
2. 体征
腹部膨隆,可见肠型或蠕动波。
肠鸣音亢进(机械性梗阻)或消失(麻痹性梗阻)。
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提示肠缺血或穿孔。
休克表现(如心率快、血压低)见于绞窄性梗阻或肠坏死。
四、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立位片可见气液平面,卧位片显示肠襻扩张。
CT扫描:可明确梗阻部位、病因及是否合并肠缺血,是首选检查。
超声:用于评估肠蠕动、腹水及血运情况。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或肠缺血。
电解质:低钾、低钠常见于反复呕吐。
乳酸升高:提示肠缺血或坏死。
五、肠梗阻的急诊处理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防治感染。是否需手术取决于病因及是否出现绞窄。
1. 保守治疗
适用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无绞窄征象者,措施包括:
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肠腔压力。
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
抗生素:预防肠道细菌移位感染。
灌肠:用于粪石或低位结肠梗阻。
2. 手术治疗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急诊手术:
绞窄性肠梗阻(腹痛持续加重、腹膜刺激征、休克)。
完全性梗阻保守治疗无效(24-48小时无缓解)。
肿瘤、嵌顿疝或肠扭转等需解除病因者。
手术方式包括:
粘连松解术(粘连性梗阻)。
肠切除吻合术(坏死或肿瘤)。
肠造口术(全身情况差时先行减压)。
六、特殊类型肠梗阻的处理
1. 粘连性肠梗阻
多数可保守治疗,但反复发作者需手术松解粘连。
2. 结肠癌梗阻
常需一期切除或先造瘘后二期手术。
3. 肠系膜缺血
需紧急血管介入或手术取栓,延误可致肠坏死。
七、总结
肠梗阻病因复杂,机械性梗阻以粘连和肿瘤常见,动力性梗阻多继发于手术或感染。早期识别绞窄征象(如腹膜刺激征、休克)是关键,CT是重要诊断工具。治疗上,单纯性梗阻可尝试保守治疗,而绞窄性梗阻需紧急手术。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