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结石概述
胆囊结石(Gallstones)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或混合成分构成。它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多于男性。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饮食习惯、肥胖、激素变化(如妊娠)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尽管许多患者可能终身无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了解其症状及手术时机至关重要。
二、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
胆囊结石的症状因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是否引发并发症而异。部分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称为“静止性结石”),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能出现典型的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表现。
1. 无症状胆囊结石
许多胆囊结石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结石,但从未出现任何不适。这类患者通常无需立即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是否出现症状或并发症。
2. 典型胆绞痛
胆绞痛是胆囊结石最常见的症状,通常由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引起。其特点包括:
疼痛部位: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
疼痛性质:呈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后或夜间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或消化不良。
3. 急性胆囊炎
当胆囊结石持续阻塞胆囊管并引发感染时,可导致急性胆囊炎。其症状较胆绞痛更严重,包括:
持续性右上腹痛:疼痛较剧烈,按压时加重(Murphy征阳性)。
发热:通常为低热,若出现高热可能提示胆囊化脓或穿孔。
恶心、呕吐:较胆绞痛更为明显。
黄疸:少数患者因胆总管受压或合并胆总管结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4. 并发症相关症状
若胆囊结石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并伴随相应症状:
胆总管结石: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导致梗阻性黄疸、胆管炎,表现为皮肤黄染、寒战高热(Charcot三联征)。
胰腺炎:结石阻塞胰管开口可引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上腹痛并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胆囊穿孔:罕见但严重,可导致腹膜炎,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及休克。
三、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胆囊结石,常用方法包括:
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胆囊结石及胆囊壁增厚情况。
CT或MRI:用于评估并发症(如胰腺炎、胆管扩张)。
血液检查: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胆总管梗阻。
四、胆囊结石的手术时机
胆囊结石的治疗策略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并发症。手术是根治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需立即手术。
1.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处理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通常建议观察而非手术,除非存在以下高危因素:
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癌变风险增加)。
胆囊壁钙化(“瓷化胆囊”)。
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风险高)。
计划接受器官移植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2. 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
若患者出现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具体手术时机分为:
(1)择期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适用于反复发作胆绞痛但无急性感染的患者。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首选方法。
(2)早期手术(发病72小时内)
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若病情稳定且无严重并发症,建议在发病72小时内行腹腔镜手术,可降低住院时间和复发风险。
(3)延迟手术(炎症控制后)
若急性胆囊炎发作超过72小时,局部炎症较重,可先予抗生素治疗,待炎症消退(约6周后)再行手术。
3. 特殊情况的手术决策
合并胆总管结石:需先行内镜取石(ERCP),再切除胆囊。
高龄或高危患者:若手术风险过高,可考虑保守治疗或胆囊穿刺引流。
妊娠期胆囊结石:若非紧急,建议产后手术;若发生急性胆囊炎,可在妊娠中期行腹腔镜手术。
五、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以下方法,但疗效有限且复发率高:
药物溶石:口服熊去氧胆酸仅对部分胆固醇结石有效,需长期服药。
体外震波碎石:适用于单发小结石,但临床应用较少。
六、总结
胆囊结石的症状从无症状到严重胆绞痛、急性胆囊炎不等,其治疗需个体化决策。对于有症状或存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整体状况综合评估。无症状患者需定期随访,警惕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合理的手术时机选择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获良好预后。
(靳红领 南阳南石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