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之泉”变成致命威胁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分娩相关死亡的27%。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仍是产房中最具隐蔽性的“刺客”——可能在看似顺利的分娩后突然发难,以每分钟500ml的速度迅速引发失血性休克。
核心矛盾:
生理性代偿机制:健康孕妇可耐受1000ml失血,但超过1500ml时,凝血系统崩溃将引发“瀑布效应”。
时间窗口极短:从出血到多器官衰竭仅需2小时,而黄金抢救时间仅30分钟。
本文以产科危重症救治专家视角,结合国际最新指南(WHO 2023、FIGO 2022),为产妇及家属提供一套“识别-预警-反击”的全链条生存策略。
一:认识“刺客”——产后出血的生物学密码
1.1 定义与分级(基于血流动力学代偿能力)
1.2 四大“刺杀武器”(病因学分类)
子宫收缩乏力(70%):多胎、羊水过多等导致子宫肌纤维过度拉伸。
产道损伤(20%):急产、器械助产引发的宫颈/阴道复杂裂伤。
胎盘因素(9%):胎盘植入、残留导致的“隐形出血点”。
凝血功能障碍(1%):HELLP综合征、羊水栓塞引发的DIC风暴。
二:破译“刺客暗号”——早期预警系统
2.1 产妇必知的“红色警戒信号”
视觉警报:
产后1小时内浸透≥2张产褥垫(每张吸收量约500ml)
血液呈鲜红色且持续流出(动脉性出血特征)
生理警报:
突发寒战(交感神经兴奋前兆)
口渴感明显(血容量丢失≥15%的典型症状)
数字警报:
心率>110次/分 + 收缩压<100mmHg(休克指数≥1)
血红蛋白每小时下降>1.5g/dL
2.2 医疗团队的“雷达监测网”
量化失血技术:
称重法:(染血敷料重量 - 干敷料重量)×1.05(血液比重)
人工智能视觉系统:实时分析产褥垫血色面积与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室预警:
纤维蛋白原<2g/L → 预示进展性凝血病
血栓弹力图(TEG)显示MA值<50mm → 血小板功能衰竭
三:反击战术——多学科“止血矩阵”
3.1 一级防线:子宫收缩剂“弹药库”
3.2 二级防线:外科干预“特种作战”
B-Lynch缝合术:机械压缩子宫体,适用于弥漫性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DSA引导下栓塞出血血管,保留生育功能。
REBOA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为手术争取30分钟“无血视野”。
3.3 终极防线:损伤控制性复苏(DCR)
输血策略:
1:1:1比例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目标血红蛋白>8g/dL,纤维蛋白原>1.5g/L
体温保护:
使用加温毯维持核心体温>35℃(低体温加重凝血障碍)
钙剂补充:
每输4单位血后静脉注射1g葡萄糖酸钙(枸橼酸盐螯合效应)
四:预防体系——构建“反刺客防御工事”
4.1 产前风险评估(基于FIGO评分系统)
4.2 产时主动预防
延迟脐带结扎:胎盘输血增加新生儿铁储备,降低产妇失血风险。
控制性牵拉胎盘:持续轴向牵引,避免胎盘剥离面血管断裂。
氨甲环酸预给药:剖宫产切皮前静脉注射1g,减少出血量30%。
五:幸存者计划——出血后的长期管理
5.1 器官功能监测
垂体功能评估:
产后6周检测FSH、LH(警惕席汉综合征)
生育力保护:
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建议避孕18个月
5.2 心理创伤修复
PTSD筛查:
使用IES-R量表评估创伤后应激反应
得分>33分需转介心理干预
结语:化“被动防御”为“主动掌控”
产后出血的防治是一场现代产科医学的“精准战役”。通过高危预警、快速反应团队(RRT)建设、以及损伤控制性复苏技术的普及,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从1990年的88/10万下降至2022年的15.7/10万。记住,每一位产妇都值得拥有“零出血恐慌”的分娩体验——这需要医患共同构建的信任防线。
(马小兰 商丘市中医院 妇产科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