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发育进程中,视力健康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儿童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选择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系统的干预措施是儿童近视防控的核心,对于保护儿童视力、降低近视发生率意义重大。本文将从科学用眼管理、户外活动干预和医学干预措施三个重要维度,深入且系统地阐述儿童近视防控策略。
一、科学用眼管理
(一)用眼时间控制
1. 20 - 20 - 20法则:严格遵循每用眼20分钟,便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20秒的法则。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易引发视疲劳,该法则能及时放松睫状肌,有效预防近视。
2. 单次连续用眼:将单次连续用眼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避免眼睛过度疲劳。儿童眼部肌肉和神经发育尚未完善,长时间持续用眼易导致调节功能紊乱,增加近视风险。
3. 每日屏幕时间:把每日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且观看屏幕时眼睛眨眼次数减少,易引发眼干、视疲劳等问题,进而影响视力。
(二)读写姿势规范
1. 一尺一拳一寸: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标准读写姿势,即胸口离桌沿一拳距离,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cm),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3cm)。正确姿势能保证眼睛与书本保持合适距离,减少眼部调节负担,预防近视和脊柱侧弯等问题。
2. 双光源照明:采用双光源照明,确保桌面照度达到500lux以上。适宜且均匀的照明可避免眼睛因光线不足或明暗不均而过度调节,降低视觉疲劳,保障视觉质量。
3. 避免卧位阅读:坚决杜绝卧位阅读。卧位时,书本与眼睛的距离和角度难以保持稳定,光线照射也不均匀,易造成眼睛调节紊乱,损害视力。
(三)用眼环境优化
1. 自然光优先:优先选择自然光进行学习,鼓励在窗边等采光良好的位置学习。自然光光谱连续且均匀,能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对眼睛发育有益。
2. 避免反光表面:尽量减少在有反光表面的环境中用眼,如玻璃桌面、光亮墙面附近。反光会产生眩光,干扰视线,使眼睛为看清物体而过度调节,导致视疲劳。
3. 环境亮度均匀:确保用眼环境亮度均匀,无明显明暗差异。亮度不均匀会使眼睛频繁适应不同亮度,增加眼部负担,不利于视力保护。
二、户外活动干预
(一)光照保护机制
1. 每日户外:保证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时,眼睛能充分接受自然光照,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从而有效预防近视。
2. 光照强度:让儿童在光照强度达到10000lux以上的环境中活动。充足的光照可刺激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调节眼部的生理功能,增强眼睛对光线的适应能力。
3. 间断暴露:间断性暴露于自然光下效果更佳。眼睛对光线有一定的适应过程,间断暴露能使眼睛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调节,维持良好的视觉功能。
(二)活动类型选择
1. 球类运动:鼓励儿童参与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中,眼睛需快速追踪球的运动轨迹,能锻炼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和眼球的灵活性,提高视觉追踪和反应速度。
2. 远眺活动:选择放风筝、观鸟等远眺活动。这些活动可让眼睛长时间处于远距离视物状态,使睫状肌得到充分放松,缓解视疲劳,预防近视。
3. 动态视觉训练:进行动态视觉训练,如在移动的环境中识别物体。动态视觉训练能提升眼睛对动态物体的感知和追踪能力,改善视觉的敏锐度和稳定性。
(三)季节调整策略
1. 夏季:夏季阳光强烈,应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光时段,防止紫外线对眼睛造成损伤。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既能保证光照时间,又能避免强光刺激。
2. 冬季:冬季日照时间短,气温低,利用正午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此时阳光较为充足,能有效补充光照,同时可减少寒冷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3. 阴天:即使是阴天,户外的光照强度仍远高于室内,同样具有防护效果。鼓励儿童在阴天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持一定的光照暴露时间。
三、医学干预措施
(一)光学矫正方案
1. 离焦镜片:选用离焦镜片的控制型框架镜,其特殊的光学设计能改变光线在眼内的聚焦模式,减少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发展。
2. 角膜塑形镜:对于8岁以上近视儿童,在符合佩戴条件下,可考虑角膜塑形镜。通过夜间佩戴,暂时改变角膜形态,使白天无需戴镜也能拥有清晰视力,同时有效控制近视进展。
3. 多焦点接触镜:多焦点接触镜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屈光度,能同时满足看远和看近的需求,减少眼睛调节负担,延缓近视发展。
(二)药物干预指征
1. 低浓度阿托品:使用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通过抑制眼睛的调节功能,减少睫状肌的紧张,从而延缓近视进展。
2. 使用时机:当儿童近视年进展度数≥50度时,可考虑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进行干预。此时近视发展较快,需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近视加深。
3. 联合治疗方案:常与光学矫正等方法联合使用,综合控制近视。例如,佩戴角膜塑形镜的同时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近视控制效果。
(三)监测评估体系
1. 眼轴测量: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轴测量。眼轴长度是反映近视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近视加深,眼轴会逐渐变长,定期测量能及时发现眼轴变化,评估近视进展情况。
2. 屈光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屈光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眼压等指标检测,全面了解儿童视力状况,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3. 建立屈光档案:为儿童建立屈光档案,记录不同时期的视力和眼部检查数据,可直观展示视力发展趋势,便于早期发现视力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总结:预防阶段,通过科学用眼和户外活动,降低近视发生风险;控制阶段,针对已近视儿童,采取光学矫正和药物干预等手段控制近视发展;治疗阶段,对近视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儿童进行相应治疗。遵循“三早”原则:早筛查,尽早发现潜在视力问题;早干预,在近视初期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早建档,为视力跟踪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6 - 12岁是儿童近视控制的黄金期,需特别关注近视快速进展期(年增长≥75度),加强防控力度,全方位保护儿童视力健康。
(梁旭旭 鲁山县人民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