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病”色变的时代,高血压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病,却常常被人们轻视。很多人觉得,不过是血压高了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他们不知道,高血压若不加以控制,“爆血管”引发脑出血的风险就会如影随形,随时可能给健康以致命一击。高血压是脑出血(俗称“爆血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血压过高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变脆,一旦血压骤升(如激动、用力、寒冷刺激),血管就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所以生活中的预防是关键。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罪魁祸首”
当血压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就像一条原本平缓流动的河流,突然变成了汹涌的激流,不断冲击着血管壁。久而久之,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血管内皮出现损伤,血小板和脂质等物质开始在破损处聚集、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使得血管壁变得僵硬、狭窄,弹性大幅下降。一旦血压因为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原因突然急剧升高,脆弱的血管就难以承受这股强大的压力,如同老化的水管在水压激增时会爆裂一样,脑血管便会“爆血管”,引发脑出血。脑出血发生后,血液在脑组织内积聚,迅速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大脑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二:脑出血预防攻略
1. 控压是核心
(1)规范用药: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随意停药,以免造成血压波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服用时间,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的特性和注意事项。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需整片吞服,不能掰开或嚼碎;而沙坦类药物一般不受进食影响,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2)生活方式干预: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钾的摄入,多吃香蕉、土豆、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稳定血压。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体重,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辅助降低血压。但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在血压过高或身体不适时进行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刺激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能有效降低脑出血风险。
2. 定期体检早发现
定期体检能够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及其他潜在的健康隐患。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遵医嘱增加测量频率,一般每周至少测量2 - 3次。除了血压测量,还应定期检查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等项目,全面评估身体状况。颈动脉超声检查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定期体检,医生能够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规避诱因保平安
(1)情绪管理: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愤怒、焦虑、激动等不良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当遇到烦心事时,学会换位思考,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寻求情感支持。
(2)避免用力和剧烈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力过猛的行为,如用力排便、搬抬重物等。用力排便时,腹压会瞬间升高,进而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为了保持大便通畅,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果存在便秘问题,不要强行用力排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开塞露等通便药物。搬抬重物时,身体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也会引起血压波动,尽量避免搬运过重的物品,如需搬运,应量力而行,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突然发力。
(3)注意保暖: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在冬季,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对寒冷的耐受性更低,更要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可以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波动。
总之:高血压不控制,带来的脑出血风险不容忽视。通过科学控制血压、定期体检以及积极规避诱发因素,我们能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永远要记住,健康是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基石,重视高血压,就是重视生命。
(梁利超 南乐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