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输血是一项常见且关键的治疗手段,拯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如同任何医疗操作一样,输血也可能伴随一些不良反应。了解输血反应,学会识别与应对异常情况,对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常见输血反应类型及处理
(1) 发热反应:这是较为常见的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至2小时内。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到38℃ - 41℃ 。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血液制品中存在致热原,或是患者体内对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产生免疫反应。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并给予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使用异丙嗪或地塞米松治疗 。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轻重程度不一,轻度反应通常在输血数分钟后出现,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过敏反应主要是患者对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过敏所致。处理:轻者暂停输血并应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
(3)溶血反应:这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往往在输血过程中立即发生,患者会感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剧痛,还可能出现酱油色尿、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休克而死亡。迟发性溶血反应则在输血后数天发生,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溶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血型不合输血,如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处理:立即停止输血,补液维持循环,碱化尿液,严重时需血浆置换或透析 。
(4)循环超负荷表现:输血过快或过量导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呼吸困难、发绀、咳血性泡沫痰,肺部湿啰音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患者取端坐位,给予利尿、强心、镇静等抗休克治疗 。
二:如何识别输血异常
(1) 密切观察症状: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要时刻留意患者输血过程中的身体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发热、皮肤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哪怕是轻微表现,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些可能是输血反应的早期信号。
(2) 关注生命体征: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比如血压急剧下降、心率明显加快、呼吸变得急促或不规则,这些异常都可能与输血反应相关。一旦发现生命体征波动,需立即警惕是否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
三:应对输血反应的措施
(1) 立即停止输血:一旦怀疑发生输血反应,应马上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通路畅通,以便后续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要保留好输血器具和剩余血液,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2)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反应,可根据患者体温情况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若发生过敏反应,轻度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如出现喉头水肿,需立即进行气管切开,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针对溶血反应,除了停止输血外,要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肾功能,防止肾衰竭的发生。
四:预防措施及患者注意事项
(1)预防措施严格输血前核对:两名医护人员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及血袋标签,确保“三查八对” 。规范输血操作,输血前检查血液质量,输血速度先慢后快,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特殊人群管理,心功能不全者控制输血速度,RhD阴性患者紧急情况下可考虑RhD阳性血液。
(2)患者注意事项如实告知病史:包括过敏史、既往输血反应等 。
及时报告不适,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发冷、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输血后观察,数日内若出现黄疸、异常出血或持续发热,需及时就医 。
输血反应虽然不可完全避免,但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患者及家属的密切观察,以及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在输血前后,医患双方都应保持高度警惕,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输血治疗真正成为延续生命的有力手段。
(朱伟彦 河南省人民医院 输血科)